既要高度的物質文明 又要高度的精神文明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韓喜平 2025-04-07 10:07
人類的現代化探索是從西方起步的?!?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推動下,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開辟出機器大工業的現代生產方式,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財富。由此,西方的現代化成為發展的模仿對象,其理論也成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思想的重要參照。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內部的矛盾性也逐漸顯露,其中之一就是重物質而輕精神的發展趨向,導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不相協調并引發一系列現代性問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內在動力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和社會效益。正如恩格斯所說:“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實質上是以實現資本增殖為根本目的的現代化道路,內在要求將物質擺在突出位置以為資本的增殖開辟道路。其一方面要求通過生產條件將人的勞動力價值盡可能壓縮至維持生命存續的基本物質需求的價值以擴大攫取剩余價值的空間,另一方面要求通過擴大與加速物的消費來增加對社會再生產的需求以保障剩余價值獲取的規模與效率。社會對物質消費的崇拜催生出資本主義拜物教,導致人們“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使精神追求被完全物化,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協調也隨之而來。物質和精神的割裂也導致了西方社會的畸形發展,過度關注物的現代化而漠視人的現代化致使人的異化越發顯著,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導致社會自我調適能力的弱化并最終走上了物質發達但精神貧瘠的片面發展道路,種種文化亂象嚴重消磨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使社會發展后繼乏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西方早期的現代化,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信仰缺失、物欲橫流。今天,西方國家日漸陷入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遏制資本貪婪的本性,無法解決物質主義膨脹、精神貧乏等痼疾?!边@些問題既制約著西方國家自身的發展,引出“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也為渴望實現現代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出了“現代化之問”。
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是從模仿資本主義現代化開始的,學習資本主義現代化從器物到技術、從體制到文化,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經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這一探索歷程中,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的基本觀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精神文化發展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精神引領與精神文明建設,注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全社會精神力量,推動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協調發展。所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確保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現代化發展的全面性以及現代化動力的持續性。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強調通過兩個文明相協調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含物質層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層面的需要,尤其是在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后,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變得極其重要?,F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包含物質層面的充分發展,也包含精神層面的充分發展。物質文明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但精神文明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引導。因此,現代化本身就需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只有如此,人才能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獲得充分滿足與均衡發展,實現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追求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也追求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更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水平協調,力圖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統一、協調發展中推進人的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破解了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追求物的現代化而忽視人的現代化的弊端。
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或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由傳統邁向現代的轉變過程,其內在蘊含著社會全面變革與協調發展的意蘊。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更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馬克斯·韋伯曾將精神文化的這種影響比作“扳道工”,認為它決定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將沿著哪條軌道前進,對于社會的穩定發展與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式現代化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對現代化與社會發展的“扳道工”作用,在推動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也強調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尤其注重文化建設對現代化的引導與規范作用,通過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發展,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的難題,扎實推進全體人民的物質共同富裕與精神共同富裕,推動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能夠有效解決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現代化提供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保障了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性。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的崇高追求?!敝挥袌猿治镔|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精神文明不僅能對社會發展作出調適、規范其發展方向,而且能夠為各現代化主體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支持,對于保障現代化動力的強勁持久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人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運用了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始終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注重發揮文化在精神層面的動力作用,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助力物質文明的發展。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實現現代化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黨領導人民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與精神力量,不斷提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與協調水平,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不斷提高,社會整體精神面貌愈發積極向上、昂揚奮發,現代化的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也愈發強勁,“廣大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堅定、干事創業精氣神足,人民群眾精神振奮、發憤圖強,就可以創造出很多人間奇跡”,展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奇特景象。
總而言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道路以人的現代化超越了物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為人類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以及怎樣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答案與中國方案,對“現代化之問”作出了時代回應。
(作者系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