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天下觀與時代新人培育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任俊華 2025-04-18 09:30
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的今天,培育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人才戰略的核心課題。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的傳統天下觀,蘊含著“萬物并育”“協和萬邦”的宇宙視野和全球眼光,蘊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正氣和責任擔當,蘊含著“修齊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傳統天下觀,不斷推進中華傳統天下觀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可以賡續好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脈,還能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豐厚的道德滋養,為新時代培育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大動能。
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將“天”視為世界至高存在,認為人的衣食住行都必須依靠天。“天下”就是人類的生存世界。但中華傳統天下觀所理解的天下則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正如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所指出的:“中國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廣大,其涵義即有,使全世界人類文化融合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義。”天下概念的豐富內涵使得中華傳統天下觀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廣闊的宇宙視野和包容的全球眼光。就宇宙視野而言,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曾經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尚書·泰誓》言“惟天地萬物父母”,將宇宙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將人的使命提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從而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倫理觀念。因此,在中華傳統天下觀看來,人類個體的生命意義與天地大道相關聯,“參贊化育”是人之為人的應有之義。就文化的角度來看,中華傳統天下觀又是包容的、開放的、和諧的。從《論語》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到《禮記》中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從《周易》中的“萬國咸寧”到《尚書》中的“協和萬邦”,無一不體現著中華傳統天下觀的格局和氣度。
今天我們要培育能夠回答“世界之問”和“時代之問”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首先必須要有宇宙視野和全球眼光。
天地之間有正氣,人更是要善養浩然之氣,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通過日積月累,養成浩然正氣,就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有了浩然正氣,才有了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氣節,才有了蘇武“留胡節不辱”的堅守,才有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抉擇,才有了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骨氣。這種浩然正氣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在新時代,這種浩然正氣就會轉化為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守,使得時代新人在多元價值碰撞中保持定力,在利益誘惑面前守住底線,有勇氣和毅力去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向困難低頭,壓不彎,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
中華傳統天下觀對于大同社會的向往體現了先哲的道德責任和人文情懷。《禮記·禮運》中描述了中華傳統天下觀對于理想社會的美好藍圖。家國同構的社會體制使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理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從屈原“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其猶未悔”到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黃大年“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新時代的青年如能以先輩們為榜樣,必會將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融為一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去。
中華傳統天下觀還為我們培育時代新人鋪設了修齊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恰如璞玉必經切、磋、琢、磨方能成器,時代新人也需經歷修齊治平方能成才。平天下是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基礎之上的。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傳統天下觀以“修身”為起點,強調“誠意正心”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堅守初心,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新時代我們培育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也必須從個人發展著手,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筑牢時代新人發展的精神根基。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將家風家訓融入到和諧家庭建設的過程中,將家庭和諧、鄰里和諧作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因為齊家是修身的延伸,是對家庭的責任和擔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不僅能為個人的成長提供溫暖的港灣,也能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治國平天下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要實現修齊治平的理想,離不開“知行合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才能匯聚起民族復興的時代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華傳統天下觀歷來講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實地考察、研究和踐行。如果我們只是空談理想,而不付諸行動,那么一切都將成為泡影。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袁隆平院士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懷揣著“把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偉大理想,幾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間地頭,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一代又一代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一代又一代知行合一的實干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千多年文明滋養的中華傳統天下觀,必會化作新時代培育時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助力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征程中,培育出宇宙視野和全球眼光、有浩然正氣和責任擔當、能修齊治平和知行合一的棟梁之才!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