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青銅“萌獸”來山東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 2025-04-28 09:26
匈奴鷹頂金冠(復制品)
在鄂爾多斯高原的蒼茫天地間,草原民族以青銅器為媒介,與萬物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而今,這場亙古對話的裊裊余音,正借由青銅器的鏨刻紋路,穿越朔風與黃沙,來到山東。
山東博物館與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聯合打造了“長河共飲 草原吉金——鄂爾多斯青銅文明展”,350余件(組)商周至漢代的青銅珍品,正在山東博物館展覽中。
當“草原牧歌”遇見“齊魯禮樂”,不同于中原民族的含蓄,草原民族以“萌獸”為圖騰,以紋飾為語言,將狂熱的自然崇拜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一件件飽含奔放、野性、彪悍個性的“萌獸”飾樣青銅器,生動再現了2000多年前我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
與古代陶鬲用途相似,大角羊紋雙耳青銅鍑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種炊具。其整體略呈口大底小的圓筒狀或半球形,多圈足或鏤空高圈足,像我們現在所用高腳杯的“放大版”,整體有大有小,直徑20-60厘米不等,且絕大部分在口沿上設有豎立的對稱雙耳。
這類器物雙耳的設置并不僅是為了裝飾??紤]到游牧民族經常遷徙的特性,雙耳的設置做到了就炊時搬動方便,攜帶也方便。而鏤空高圈足也是針對游牧民族生活特點進行的設計——就炊時隨便找個稍平坦的地點,把銅鍑從馬背上解下來就地一放,在高圈足下一攏火就可以炊事了。
它身上略顯“可愛”的大角羊紋飾也并非隨意刻畫。生活中提到羊,通常與“軟綿綿”“可愛”等詞聯系起來,但在先民眼中,這或許是他們心中的羊圖騰。
古代先民認為通過圖騰崇拜可以實現與動物、植物甚至其他事物和現象進行聯系,從而獲得指引。他們認為,在有角動物中,唯有擁有最粗最有力的角,才有可能成為一方的“首領”。久而久之,粗壯的獸角便象征著力量、權力和地位,被先民所推崇。
與中原人相比,北方游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更喜歡用各種輕便器物來裝飾自己?;⑹陕骨嚆~飾牌便是一種系在腰間裝飾用的“飾品”。受當時的技藝限制,在外輪廓上常順應動物的動勢輪廓剪影,留下的物象將襯底部分挖空成透雕形式。
虎噬鹿圖案蘊藏著游牧先民的樸素精神追求。從古至今,虎一直被認為是“百獸之王”,是威嚴與權力的象征。由于游牧先民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大自然帶來的生命威脅更大,因此,強壯的體魄、彪悍的特性為先民推崇。
在日常社會生活或大型活動(戰爭、祭祀等)中佩戴有猛虎捕食造型圖案的飾物,便是他們崇虎情結的最好見證。
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此次展出的是復制件),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唯一的“胡冠”,有“草原瑰寶”之譽。
它全高7.3厘米,重192克。在一個由厚金片錘揲而成的半球體上,一只展翅的雄鷹巍然站立。除了這只鷹的頭、頸由綠松石制成之外,金冠通體由黃金制成。鷹體由金片錘揲而成,中空,鷹身及雙翅有羽毛狀紋飾。在半球體的表面,有四組淺浮雕的狼咬羊紋樣,整個冠頂仿佛一只雄鷹俯瞰狼咬羊的生動場景,雄偉華麗。
“雄鷹俯瞰狼咬羊”的畫面生動展現了草原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同時表現了當時的首領渴望像雄鷹一般翱翔于天、傲視群雄。
其實,關于鷹的崇拜是世界性文化現象,就像“百獸之王”虎一樣。鷹不畏風暴、搏擊長空,是“天空之王”,具有很強的獵食本領和力量。匈奴雖以游牧為業,但狩獵仍是輔助的生活手段,于是便幻想能有像鷹一樣的能力,捕獲更多獵物。鷹的形象便也成為中華圖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