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前沿學術講座第一期“人工智能時代的文明交流、創新與人類和平發展”舉行
來源:山東大學官網作者:張笑涵 胡玉翠 2025-03-01 14:29
2月28日上午,山東大學國際前沿學術講座第一期暨儒家文明論壇第113期在中心校區舉辦??肆_地亞—中國友好協會主席、克羅地亞薩格勒布ALGEBRA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布蘭科·巴隆應邀作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文明交流、創新與人類和平發展”的講座。講座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陳嘉禮主持,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孟巍隆擔任學術翻譯。
巴隆教授圍繞新時代人工智能帶來的利與弊、儒家哲學對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的影響等作分享。他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彌合文化差異、加速進步并促進全球和諧的潛力。在現代社會,人工智能正在迅速重塑全球互動模式,為文明交流和人類和平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國家與文化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人工智能既是增進相互理解的工具,也可能引發倫理與社會挑戰。此次講座旨在探討人工智能在促進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對人類和平發展的影響,以及確保技術為全人類共同利益服務的必要措施。
隨后,巴隆教授從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翻譯與溝通、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賦能教育與知識共享等方面說明了人工智能對文明交流的促進作用,特別強調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同質化、數據殖民主義與算法偏見等風險。他認為,人工智能對和平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需要通過跨學科合作、國際治理框架、全民教育來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責任,確保其成為促進全球和諧的工具。
巴隆教授還向大家介紹了福斯特·弗蘭契奇、尼古拉·特斯拉、斯拉沃柳布·彭卡拉等克羅地亞的偉大創新者與科學家,特別說明了尼古拉·特斯拉以技術威懾戰爭的“和平射線”構想以及倡導免費能源、挑戰傳統能源霸權的和平理想。他強調,儒家哲學為人工智能倫理提供基石,特斯拉的科技烏托邦與孔子的道德智慧殊途同歸,二者共同指向一個更公正、互聯與和諧的世界,唯有堅守倫理根基,方能使人工智能成為全人類福祉的推動力。講座最后,巴隆教授與師生們就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倫理規范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講座前,山東大學副校長曹現強會見了巴隆教授。
山東大學國際前沿學術講座第一期是由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和儒學高等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學術會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學術研究與文獻期刊部副部長林國華參加講座,相關專業師生聆聽講座。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