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政治哲學論壇暨“中國的政治哲學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召開
來源:光明網作者:李澍 2025-04-02 15:36
3月29日至30日,第十八屆政治哲學論壇暨“中國的政治哲學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中關村校區(qū)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政治哲學導論課程虛擬教研室共同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段忠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石德才主持。
與會專家合影
本屆論壇由七場主題報告和一場青年學者學術論壇組成。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江海學刊》等國內高校、研究所、雜志社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就中國政治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以及當前政治哲學的諸多前沿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第一場報告的主題是“政治哲學學科本性”,由《江海學刊》主編趙濤主持。段忠橋以“關于《政治哲學導論》教材編寫中的幾個問題”為題,介紹了就教育部“101計劃”編寫《政治哲學導論》教材時基本的理論框架、思路和體系,以及面臨的難點問題。吉林大學姚大志教授以“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為題,梳理了近三十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歷史,提出了政治哲學研究應該面對的主題。中國人民大學龔群教授以“政治哲學研究是否需要體系化思維?”為題,提醒研究者要對以往的學術思維進行自覺的方法論反思。華中師范大學江暢教授討論了“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和精神哲學的關系”,主張應當弘揚古典哲學精神,用思辨的方法發(fā)現(xiàn)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精神哲學的共同根基。
第二場報告的主題是“政治哲學學科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王志強主持。南京大學顧肅教授以“評圍繞運氣平等主義的論辯”為題,梳理了運氣平等主義的緣起、核心理念與主張,以及圍繞運氣平等主義學說的理論批判與回應。重慶大學馮顏利教授以“生態(tài)正義的幾個前沿問題”為題,從代內正義、代際正義和種際正義三個維度探討了生態(tài)正義的理論邊界,指出應以正義主體資格為切入點,重點關注邊緣群體權益及非人生命體的道德地位等關鍵問題。浙江大學張國清教授以“作為未來政治哲學議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思想來源、確切含義,以及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策略與實際意義。
第三場報告的主題是“政治哲學學科建設”,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吳俊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張文喜教授以“政治哲學的課程組織問題思考:列奧·施特勞斯和約翰·羅爾斯”為題,從施特勞斯和羅爾斯的從教經歷分析政治哲學課程組織,認為應該打破學科界限,探究政治事務的本性。清華大學李義天教授以“收縮戰(zhàn)線,保持樂觀:對政治哲學學科建設的思考”為題,區(qū)分了學科的不同含義,并指出政治哲學應當將理論資源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吉林大學白剛教授探究了“政治哲學未來發(fā)展的三大趨向”,指出政治哲學存在中國化、體系化、客觀化的趨向。南開大學齊艷紅教授以“深化以時代問題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為題,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的四個熱點問題,并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當發(fā)揮指導和引領功能。
第四場報告的主題是“中國語境中的政治哲學議題”,由《教學與研究》編輯嚴政主持。復旦大學白彤東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國家目的乃耕戰(zhàn)以富強——韓非子的政治經濟學說”,闡述了韓非子促進耕戰(zhàn),反對儒俠、反文學之士、重農輕商、支持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說及其影響。中山大學陳喬見教授以“儒家民心論與服務概念的政治權威觀”為題,從基于民心論論證的儒家傳統(tǒng)入手,介紹并論證了現(xiàn)代民心論對傳統(tǒng)民心論的轉化與超越。北京師范大學聶智琪副教授探究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中的民主議題”,強調了規(guī)范性民主理論研究的意義,介紹了民主研究的總體現(xiàn)狀,梳理了當下研究中的主要議題。湖北大學李婉芝副教授討論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與公民政治德性提升”,展開介紹了公民政治德性的內涵、公民政治德性提升的必要性和公民政治德性提升的重要意義三個方面,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建言獻策。
第五場至第七場報告的主題為“政治哲學前沿問題”。第五場報告由《光明日報》編輯戴寧馨主持。南京大學藍江教授以“智能環(huán)境下物體間性的政治哲學”為題,探討了傳統(tǒng)的主體間性的政治哲學理論在智能時代中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境,提出智能時代需要從“主體間性”轉向“物體間性”的新政治哲學范式。東南大學卞紹斌教授以“從源初契約到無知之幕:政治哲學語境中的康德式建構主義”為題,探討了康德法權論學說中蘊含的思想資源如何能夠回應羅爾斯的理論批評,主張重構一種康德式的政治建構主義。武漢大學陳江進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馬克思為什么不會接受科恩的運氣平等主義?”,認為馬克思拒斥規(guī)范性正義話語并承認運氣對分配的影響,而科恩以馬克思主義“失效”為由引入正義議題并構建純粹的理想理論,這與馬克思強調歷史必然性的科學社會主義在方法論和目標上不可調和。復旦大學魯紹臣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政治哲學內涵及當代啟示”,探討了馬克思對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共同體觀念的批判,指出共同體理想的最終實現(xiàn)要依賴于市場、社會、個體與國家這四元維度的動態(tài)平衡。南開大學曹欽副教授以“佩蒂特論制憲權與人民”為題,探討了制憲權悖論產生的理論邏輯,系統(tǒng)闡釋了佩蒂特通過“三重人民劃分”理論解決這一難題的創(chuàng)新思路。
第六場報告由《社會科學研究》編輯顏沖主持。清華大學任劍濤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學科之爭》的復盤與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他認為回歸康德學科獨立性框架,方能錨定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學術坐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陳德中研究員以“主權奇點與現(xiàn)實主義”為題,回顧了政治現(xiàn)實主義的起源,并認為主權概念與政治現(xiàn)實主義存在緊密關聯(lián)。武漢大學李勇教授討論了“世界主義的分配正義難題”,梳理了世界主義者對全球平等主義的論證,并探究其面臨的理論挑戰(zhàn)。天津師范大學高景柱教授以“充足主義的分配正義理論能否解決門檻難題帶來的挑戰(zhàn)?”為題,認為充足主義者難以解釋門檻的道德特權,也無法在利益和沖突之間取得恰當平衡。吉林大學朱萬潤副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Rights, Game and Pareto Optimality: Why Sen’s Impossibility Theorem is Wrong?”,他批評了森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定理”,認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yōu)并不沖突。
第七場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網李秀偉主持。吉林大學晉運鋒教授討論了“兩個正義原則能認真對待弱勢群體嗎”,基于諾奇克式的權利理論為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奠定一種非平等的理由,為兩個正義原則對待弱勢群體的平等方式進行辯護。華東師范大學惠春壽副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論差別原則的解放旨趣”,他從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出發(fā)重新解釋和捍衛(wèi)差別原則,論證差別原則的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徐峰副教授以“如何理解個人責任?——對羅爾斯分配理論的澄清與辯護”為題,通過澄清“責任的社會分工”理念,論證在羅爾斯的理論中,作為整體的政治社會具有一種在先的責任來保證每個人能為他們自己實際做出的選擇負責。南京師范大學吳樓平副教授探究了“羅爾斯正義論的兩個面相:正義與仁慈”,回應了羅爾斯以道德中立的程序建構的良序社會的公平正義學說遭受的有關道德冷漠和互利合作的指責。中國人民大學王立教授的發(fā)言題目是“終結功利主義——論羅爾斯對混合觀念的批判及其理論效應”,指出混合正義觀念式的功利主義才是對公平的正義最具挑戰(zhàn)性的功利主義理論形態(tài),只有將混合觀念駁倒,羅爾斯對功利主義的清算才算真正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王立教授作大會主題發(fā)言總結。他向參會專家匯報了教育部“101計劃”《政治哲學導論》教材編寫情況,期待下一屆論壇延續(xù)嚴謹學風與開放氛圍,為青年學者搭建平臺。
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專場由中國人民大學田潔副教授主持。山東大學李曉冬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陸鵬杰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范震亞博士、華中師范大學吳峰鑫講師、華僑大學楊昊講師、杭州市委黨校陳翱講師進行發(fā)言,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宮志翀作總結。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