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羨林倡導主持下,《東方文化集成》叢書于1993年開始編纂。從1997年開始,《東方文化集成》先后出版了季羨林、池田大作、湯用彤、張岱年、林庚、葉渭渠以及湯一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北京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
我在下面介紹的只限于中國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不在其中。我的專業書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為太冷僻。
我從小就喜歡舞筆弄墨。我寫這種叫做散文的東西,已經有50年了。
曾見冰心老人為別人題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言簡意賅,尋味無窮。特寫短文兩篇,稍加詮釋。先講知足知不足。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除了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的以外,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家。一提到家,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漾起一點溫暖之意,一絲幸福之感。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季羨林去世后,很多人自發悼念他,在這十年間,關于他的文章源源不斷,他的影響力早已不局...
十年過去了,每每想到季先生,腦中浮現的,最多的還是最后的記憶。這樣的記憶如果局限在老人去世前的2008年,回想起來,可有如下數端。這年年初,2月25日,應中國海關出...
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話下。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
父親在德國的十多年里,孤身一人,思鄉之情十分嚴重,特別是在他結束學業不能回國的時候,尤其如此。每逢過年過節,他的思鄉之情劇烈涌動,除了要寫點什么,不免要大哭...
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我實在心有余悸。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后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
積將近90年的經驗,我深知世界上確實是有壞人的。乍看上去,這個看法的智商只能達到小學一年級的水平。這就等于說“每個人都必須吃飯”那樣既真實又平庸。
說到故去季羨林大師,我們對其固有的印象是:國學大師、國寶級學者等等,但少有人知道的,他曾經也是一位真性情、有熱血、叛逆、接地氣的鮮活小年輕,如果你讀過他的《...
從積貧家庭走出,馳騁于浩瀚學海,季羨林所依憑的乃是一個“勤”字。“勤”助他克服時艱、學有所成,也幫他老驥伏櫪,頻結碩果。季羨林晚年學術助手、山東大學教授蔡德貴回...
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北大終身教授。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為季老...
“很多人總要問我有什么養生之術。有什么秘訣。我回答是沒有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么秘訣。我有一個‘三不’主義,就是不挑食、不鍛煉、不嘀咕。”季老如是說。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刮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沒有參加進去。
中國有一句老話:“知足常樂。”為大家所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