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佾舞服飾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1-09-22 13:38
祭孔樂舞中,舞生和樂生的服飾,是構成祭孔樂舞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祭孔舞生和樂生的服飾相同,身著緋袍,頭戴展角幞頭,足蹬皂靴,腰緊革帶。按:“緋袍”(紅色)的裝束,是明代四品公服,“革帶”原是士人佩物。其祭孔樂舞生的服裝,樂生是紅色,佾生是黃色。明人認為這種搭配最適合、最醒目。其配件有衣(穿衣)、褲(穿褲)、 鞋子(納履)、帽子(戴冠)、腰帶(系帶)及領由(中單)(左上右下)等六件。配套服飾包括:
1.冠:執事人員之冠為爵弁、青纓,延前不挽。
2.衣:諸執事人員皆衣無文紺繒“單衣”。
3.中單:類同今之襯衣。
4.大帶:古之禮服必束帶,有大帶、革帶,革帶懸系附飾,然后加大帶。(現曲阜孔廟僅用同衣色衣質之大帶。)
5.履:執事紺繒“履”。
6.褲襪:古之祭服,褲襪皆絳(大赤)。(現曲阜孔廟因絳色過強烈,今皆從黑。)
由此可見,孔廟樂舞生的裝束,其實正是樂舞等次及其身份的標志。
清代舞生的服飾,雖然款式和顏色與樂生相同,都是“補袍”(官服),但樂生和舞生兩者的袍子質料有明顯差別。即:樂生為上,舞生為次,執事生又次之。所以說,兩者袍子的質料和前后的“補子”圖案,就是區別樂舞生的標記:
樂生袍子用紅緞質料做成,前后方襕繡黃鸝。
舞生袍子用紅綢制成,前后方襕繡金葵花。
樂舞生均足蹬皂靴。
舞生腰系綠色綢帶,而樂生則系綠色云緞帶,二者形制相同。
樂生和舞生的“冠”有冬式、夏式之分。冬冠用騷鼠皮制成,冠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夏冠頂部裝飾與冬冠同。
乾隆三十一年,朝廷頒布的各直省樂舞生服飾與國學樂舞生相同。
民國時期祭孔佾舞突出禮容的特征,是在袁世凱1913年大倡孔教,所謂保存國粹、發揚國性的歷史背景中形成的。
民國初期乃至20世紀30年代,曲阜及各直省孔廟樂舞的服飾,也就是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保存至今的服飾,即:袍子是用藕荷色的麻綢質料制成,上有綠色圖案繪無葉花,黑色腰帶,黑色方形平頂帽,皂靴。
1968年,臺灣進行祭孔活動,在服飾方面進行了改進。其參考史書《宋史》、《大明集禮》、《樂律全書》、《樂學軌范》、《南雍志》、《三禮圖》等史籍,進行了充分研究,突出“禮”、“容”特征,禮生、獻官未做變更,沿襲原制,著:藍長袍及黑馬褂。
樂生服:冠黃梁青纓民黑介幘,著紅綢以稱其袍,瀾綢腰帶,白綢褲,足蹬黑靴。
(佾)舞生服:冠采明朱載堉著《元代小舞譜》及《欞星小舞譜》載童子發式,戴明式假發,頂髻插白色骨簪并束紅緞帶。著黑金邊黃綢袍,綠綢腰帶,白綢褲,足蹬黑靴。
麾生服:(麾與節皆是旌旗之一種,在祀典中作指揮用。麾以淺紅色絲帛做成。釋奠禮設麾生二人,于祀典開始“各司其位”令后,分別引導東、西列樂班由兩側向中庭成對前進,升東西側階就位,并在奏樂中指揮演奏。)裝扮與樂生同,唯衣服顏色作草綠色單綢袍。
節生服:(節,亦旌旗之一種,祀典指揮用。佾舞時,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為“節生”,或“旌節生”。與麾生相同,其作用為發號施令。露臺左右兩側的被稱為“東節”、“西節”。祀典開始“各司其位”令后,分別引導東、西列樂班由兩側向中庭成對前進,升東西臺階就位,并在奏樂中指揮“起舞”和“止舞”。)發型與裝扮與舞生同,唯衣服顏色與麾生同作草綠色單綢袍。
曲阜孔廟和臺北孔廟目前按明代《南雍志》、《泮宮禮樂疏》等文舞圖譜排演使用的是明制“六佾舞”,其服裝式樣仿明制禮服。國內其他孔廟的服裝式樣也有采用清代布料禮服者,其色彩均以紅、黃、藍為主色調,傾向于暖色。目前四川德陽文廟、吉林省吉林文廟、上海文廟等地普遍采用此類服飾。
而臺南孔廟、云南建水文廟則是使用冷色布料禮服,以黑、白色為主色調。其中臺南文廟是黑白裝束,云南省建水文廟則是黑藍裝束。也有的文廟則是采用古代絲綢戲裝,如韓國一些鄉校的祭孔。
編輯:高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