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論語》來修身,每一次的重新回顧,都會給我帶來新的感悟。今天為大家分享“子游問孝...章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的百家號。筆者堅持原創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怎樣才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認為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照這樣,連犬馬也有人喂養著。如果不存孝敬之心,供養父母與喂養犬馬有何區別?”
古:從漢朝開始就“以孝治天下”。
“孝”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古還有“舉孝廉”的制度,選拔官員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

孝廉
古還有“丁憂”的制度,官員遭逢父母去世必須回祖籍守孝三年。
《孝經》作為七經,為從京師到地方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和必讀教材。
至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那是日課一樣必做的。
等等,還有很多。

孝行天下
這就是我們的祖宗幾千來都是這樣做的,你不要動不動就覺得是“封建糟粕”。也許對于我們現在來說,“丁憂”三年那不現實。也許“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對于我們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現代化今天可能不現實。但我們有沒有反思過,我們的今天做的怎樣了!!!

百善孝為先
今:爺爺是孫子,孫子是爺爺的現象比比皆是。
老爸是兒子,兒子是大爺的現象比比皆是。
兒子兒媳住高樓大廈,年老父母住破舊危房,比比皆是。
兒孫滿堂,你推我來我推你,卻無人奉養父母,比比皆是。
至于更離譜的“啃老族”、“打罵父母”、“偷騙父母錢財”等等現象大家去百度一下吧,多如牛毛......

孝,德之本也。
“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并能順其意。
漢字教育的“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說明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孟武伯問孔子怎樣才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
子夏問孝,孔子說“侍奉父母時能和顏悅色”。

孝育天下
筆者覺得,流動的現今社會,我們應該怎么盡孝,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搞定自己,至少也要自食其力。現代社會只要不懶,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2、時常的電話、視頻問候,報個平安,拉拉家常。
3、逢年過節,父母生日等量力而行,回個家或者寄點禮物。
4、父母遇重大事件或病時需在身邊照應,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
5、根據自己條件,常帶父母做做體檢、旅游等。
6、遵循父母意愿同住或不同住,不去強求其他父母不愿意做的事。

另外:
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家長都值得去反思。
其實很多時候,這些不孝,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學校從小學開始要取古代孝道精華來教育學生。
家長自己首先做好榜樣表率,孝敬老人。同時一定不要溺愛孩子,不要無原則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一切無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