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孔子眼中的孝順原來是這樣子的
來源:“三千小童”公眾號作者: 2019-05-21 14:21
《三字經》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三字經》又說: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三字經》中,對父子關系做了兩個定義。一是相親,一是相恩。
事實上,《三字經》作為蒙學總要,對父子關系的定義,是一個相互的關系,而從來不是單方的義務。這讓我們想起一個孔子和弟子曾參的故事。
曾參除了是孔子的弟子,他更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孝子。曾參的事跡在《二十四孝》中的名字叫“嚙指心痛”。
《孟子·離婁上》記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必曰“有。”孟子說: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將要撤席的時候,必定請示剩下的給誰。如果問:“有剩余嗎?”一定回答:“有。”孟子評價說:“像曾子那樣,就可以稱得上順從父母意志的奉養了。侍奉父母如果能做到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曾參孝順父親的故事。這次,孔子可就有些看法了。
曾參有一次種地誤除了瓜苗,結果父親暴怒之下打他。曾參呢,也不跑也不躲。結果父親越打越有氣,居然一棍子把曾參打暈過去。等曾參醒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親道歉,說自己不孝,做錯了事情,害得父親生氣,還得親自打他,讓父親打他受累了。
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就給曾參講了另外一個孝子的故事。
這個孝子就是舜。
舜在《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名叫“孝感動天”。孔子對舜是非常尊敬和推崇的。不過他講的這個關于舜的孝順故事是這樣的。
舜的父親因為受到舜的后母挑唆,對舜一點都不好,也是動輒就打就罵。我們來看看,舜對于父親的打罵是怎么處理的呢?
孔子說,父親罵他的時候,他就聽著,不跑;父親如果用小棍子打他的時候,他也忍著,不跑。但如果父親大發雷霆,用大棍子打他的時候,舜可是撒腿就跑了。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孔子是這樣解釋的。他說,舜是這樣想的。父親小打,不至于把自己打壞打死,這個可以忍。而父親在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打自己,就可能把自己打死。
作為一個孝子,如果被父親打死了,那么父親必定會被人指責,這對于兒子來說,就成了不孝。所以,逃跑,是為了避免讓父親成為鄉鄰指責的對象。
講完這個故事,孔子語重心長地跟曾參說,你父親打你你不躲,結果把你打昏了,如果你不幸被你父親打死了,你這不是把父親置于一種不仁不慈的境地了嗎?真夠魯的。
魯,是孔子對曾參關于這件事的評價。
不過,千萬不要誤解了孔子的這個評價。事實上,孔子對孝順有著自己非常清晰的看法。
有一次,子夏問孔子,老師,什么才是孝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有必要對子夏簡要介紹一下。孔子門下有兩個非常好學的學生,一個是子游,一個是子夏。這兩個學生別看資質平平,但特喜歡問問題。一般來說,一個好的老師,一定喜歡提問的學生。所以子游、子夏非常受孔子喜愛。
每次子游、子夏問完問題,孔子的回答讓兩個學生非常贊嘆。據說有一次老師回答的太完美了,結果子游、子夏聽出了神,忘記了對老師的贊美。至此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游夏莫贊”。
老師解答的好,通常還有另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學生問得有水平。就比如說子夏這個問題,他問的是孝,而不是孝順。
那么這個區別在哪里呢?
關于倫理綱常,古人比現代人講究的多。就比如說,孝和順,其實是兩個概念。適用的并不是同一類人群。古人講究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在《三字經》中被稱為“十義”。
孝與慈相對。父母對子女要慈,子女對父母要孝。
和與順相對。丈夫對妻子要和氣,妻子對丈夫要恭順。
所以說,孝,是對子女說的;順呢,則是對媳婦說的哦。
那么,對于子夏這么有難度有深度有水平的問題,孔子老師是如何回答的呢?
孔子回答:色難。
這個意思是說,孝的基本表現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
通常說,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就看他對家人的態度。
平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這樣一種人,平時在外邊談吐文雅,舉止得體,謹小慎微,和顏悅色。一回到家中,立刻就像換了一個人。對待父母大呼小叫,好像訓斥仆人,對待家人聲色俱厲,好像對待仇人。
也許有人說,家是港灣,外面壓力那么大,在家就不用裝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父母之所以忍受你的大呼小叫,只是始終有一種情和恩,這就是開頭咱們說的“父子情”、“父子恩”。
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父母,無論他們生活多么拮據,無論他們地位多么低下,無論他們生活多么苦難,他們的心,都始終是能給兒女遮風避雨的最溫暖港灣。
即使這個港灣外面已經斑駁陸離,內部已經千瘡百孔,但他們始終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持著港灣內的溫度。
兒女,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所以說,面對你的大呼小叫,父母也不過是尷尬一笑。這就是孔子對孝最深刻的解釋,色難。
孔子對孝有著獨特的理解,更加喜歡孝順的人。所以,雖然他認為曾參有點“魯”,但后來真正繼承他衣缽的,正是曾參。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