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來源:百度百科作者: 2019-05-21 13:56
《孝經》是儒家關于孝道的專論,其思想全面完備,把孝的地位與作用推到極致,成為儒家極其重要的經典,它是對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繼承發展,標志著儒家孝道理論創造的完成。在以后漫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是對上述孝道理論的社會、政治方面的實踐,而很少有理論的創新,最多是修修補補而已。
《孝經》大約成書于秦漢之際,其作者有說是孔子、曾子、曾子的門人所作,至今無定論。
《孝經》思想的主題或最大特點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孝經》將以孝治天下描繪成一副誘人的圖景,“先王又治理德之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經·開宗明義》.指出,假若能夠以孝治天下,便會得到“萬國之歡心”、“百姓之歡心”、達到“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的地步。一部《孝經》,不足兩千字,卻多次講到“治”、“順”,行孝道,就能“治天下”“順天下”。
《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它十分明確地將行孝與“事君”結合在一起,把“事親”與“事君”混同起來,“事君”成了孝道的不可或缺的內容,這是孝進一步政治化的表現。
《孝經》把孝分為“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分五章討論,體現了孝道的不同層次。
《孝經》還有一些獨特的內容,用刑罰來維護孝道,“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五刑》認為不孝之人與要挾君主者和非議圣人者一樣,都是大亂的禍根。
總之,《孝經》作為儒家專論孝道的一部經典,以其孝道理論的全面性、濃厚的政治化色彩,使儒家的孝道理論創造達到了頂峰。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