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來源:中國孔子網綜合作者: 2019-05-21 14:12
《論語》中的孝道可謂是發人深省,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也深深的印刻在了后代人們的心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則馀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敬老人,出外要尊重長者,謙虛謹慎且講求信用,博有愛心且親敬仁者。這些基本功都做好了,才可以讓他們去學習書本知識。”由此可知,孔子是十分尊崇孝道的,就連學習也要以孝道的基礎。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學習如何做人,可能就是入孝而悌、謹信而愛。做人離不開“孝”,學習也離不開“孝”。
孔子還曾說過:“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親在世,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觀察他的品行,三年不改變父親的事業,可謂是孝了。孝,在古代,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對于孔子的這段言論,我覺得“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無論在哪一個時代來說,都是過于迂腐的“孝道”了,更不用說現當代了。在古代的時候,因為落后的思想觀念,原始又封建的政治制度,想改“父道”,那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失去生存之本,所以“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算說得過去。而這一直持續到了民國時期,比如說北京天橋,唱戲的孩子繼續唱戲,說相聲的孩子繼續說相聲,雜耍的孩子繼續雜耍。不是不想變,而是變的風險太大了。民國時期尚且如此,那可想而知,兩千多年來,“無改父之道”是多么重要的生存條款了。孝,是一種獨立的情感,不管子女在干什么,都是可以盡到一份孝心的。相反的,我倒覺得孔子的前半句話在今天讀起來更有意味:“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母親永遠都是孩子的榜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孩子從小就在膝下長大,在孩子的心中,父母一直都是獨立的,是不需要自己牽腸掛肚的,這會慢慢的演變成為一種習慣。所以,當孩子長大,遠在天邊的時候,常常只是思念父母,而很少擔憂父母,甚至于,有時父母生病了,孩子們也感受不到。因此,孔子提醒著我們:要時刻將父母的身體健康放在心上。
“孝”在《論語》中,一共見于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的,共有6章,而其它的則是論述了“孝”與其它事物的關系,如學習,做人,禮儀等等,甚至于還有關于治國的,可見,“孝”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對學生們講求“孝道”,于是,學生們中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的人,就有十三人。所以說,“孝道”對當時的社會影響之大。中國古代幾千年來,“孝道”無一不貫穿每一個朝代,甚至出了《百孝經》。在清代時,更是出了“百善孝為先”,這樣膾炙人口的俗語。而在這么多年孝道的傳承中,《論語》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孝道,在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洗禮之后,已深深植根于千萬炎黃子孫的內心土壤,成為我們最當積極踐行的善行。
《論語》中子女怎樣敬養父母?
一是消除父母的擔憂。
《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子女不可遠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另外,那個時候通訊交通很不發達,常年在外的人,捎個信兒回家去都很困難,一旦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痛斷心腸的是家鄉的二老。若不得已要遠行,要向父母告知去向。《論語》認為,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就是不要讓父母擔憂牽掛。“父母在,不遠游”,在古時農耕社會,人們很少外出。現在為了事業工作,子女要到遠方從業或者讀書。當然,今天社會高度發展,交通業迅猛發展,出門難不再是外出的問題了。但是外出要隨時聯系父母,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蹤,不要讓父母牽腸掛肚。
二是對父母要態度謙和。
中秋佳節本是萬家團圓盡享天倫之樂的好日子。然而,松溪縣一位七旬老人卻想在中秋節結束生命。在公安民警的耐心勸導下,老人放棄輕生念頭,避免了不幸的發生。經民警了解,老人叫蔡某進,因平時子女對蔡老不好,時常打罵,蔡老認為子女不孝,一時想不開想尋短見。
這項調查讓人想起《論語》中孔子關于“色難”的看法: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反問的語氣表達否定的態度。孔子認為,替父母做事,先讓父母品嘗好酒好菜,并不算做到了孝敬。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才是孝,也是最難能可貴的。人的臉色,是由心決定的。子女對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篤定的孝心,由此才會有愉悅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強,惟有面色不大容易偽裝,因此說最難,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可以說是真孝順了。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心,因此不應該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內。
三是把父母裝在心里。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孔子叮囑為人子女者,對父母的年事應當念念在心,并且抱以喜憂參半心理。喜的是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壽延;憂的是人生的大限總是無情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兒女報答父母的深恩又是日少一日了。趁父母健在時好好孝敬 ,“子欲養而親不待”,后悔已來不及了。要記住父母的年齡,還要記住父母的生日,而且每年都要進行祝賀。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民風醇厚了。 這句話說明了曾子對于喪祭之禮的高度重視。在儒家觀念里,對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的,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雖然懷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儒家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形式。“慎終追遠”的喪祭之禮有如下作用:一是對個人而言,通過喪祭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例如歷史上大戰之后對于戰死英靈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團隊為其開追悼會、追思會等等。三是對于國家而言,領導者高度重視喪祭禮儀。在古代和現代,領導者重視喪祭之禮,能夠有力的倡導孝道、不忘歷史的社會風氣,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們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定期獻花;每年的二戰勝利日各國首腦一般要跑去給戰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國神社定期祭祀,我們搞的祭黃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現了“慎終追遠”這一喪祭之禮的重要作用,說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教化生者。
《論語》中的孝道精神在現實中培育人們的感恩意識。
感恩, 是社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道德天平, 是道德良性互動的一種潤滑劑, 也是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知恩、感恩、報恩, 是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價值關系的正確認識, 也是在這種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責任感。知恩、感恩、報恩, 是一種美德, 是一種修養。假如每個人都能心懷感恩, 社會就會減少很多埋怨、牢騷、摩擦和仇恨, 個人也會減少煩惱和痛苦。人與人的相處, 如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 仇恨嫉妒便會消失于無形, 是非煩惱自然匿跡無影。以感恩的心創造快樂的人生。
《論語》中的孝道精神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是由不同的家庭構成,每個家庭都美滿幸福了,那我們的社會就能和諧。孝道思想飽蘸著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富有人文主義情懷,這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借鑒意義。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