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
來源:中國孔子網綜合作者: 2019-07-10 14:02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yǎng)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臺舊址創(chuàng)建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余間建筑,屢經興廢,今尚存禮圣殿、御書閣、朱子祠等。


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臺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tài)各異;碑額詩聯(lián),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lián)、舞文弄墨的特色。



白鹿洞書院 [1-3]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理學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影響后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后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