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儒學高地,走進百姓生活
且看儒家文化的“登峰”與“落地”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汪瀧 孔賢 2021-12-06 16:00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曲阜考察,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孔子研究院各項工作高質量開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八年過去了,孔子研究院專家楊朝明回首這些年走過的儒學研究之路,許許多多可喜的變化令他倍感欣慰。
孔子研究院專家楊朝明在查閱資料
儒家文化鋪染
中國人生命的底色
10月末,深秋的孔子研究院,放眼望去,仍是一片郁郁蔥蔥,猶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一墻之隔古城曲阜的一派熱鬧相比,這里的靜謐仿佛學術的“世外桃源”。
楊朝明不大的辦公室里坐滿了人,有的在筆記本電腦上“嗒嗒嗒”地敲擊著鍵盤,有的手握鋼筆在紙上飛快地記錄著,有的則捧著楊朝明的著作跟隨著他的言語翻找著相關內容。這番熱火朝天的學術研討,又與室外的“世外桃源”形成巨大的反差。
看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到來,楊朝明笑呵呵地起身打招呼,同時向身邊幾位學者微微欠身表示歉意。在隔壁小會議室,他高興地說:“這些年只要我在‘家’,天南海北的學者都會來找我研討,還真是應了那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及儒家文化,楊朝明輕輕地摘下眼鏡,思緒回到許多年前,“那時我還在曲阜師范大學任教,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印度記者來曲阜做客,交流中我們有些尷尬。他冷峻地問,中國有儒家嗎?”看得出來,這次簡短的對話,一直深深地藏在楊朝明的內心之中。
當時他很嚴肅地回答,當然有,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底色,每個中國人的生命底色都是儒家文化所鋪染的。
延攬高端人才
“攀高峰”筑儒學高地
就在接受采訪的當天上午,楊朝明在與山東大學一位學者交流時,對方說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他們要“頂天”“立地”。
楊朝明說,學者所見略同。“濟寧作為儒學發源地、孔孟故里,所做的工作是用‘登峰’和‘落地’來概括的。”
“中華傳統文化要正本清源,傳統文化到底有什么、是什么,精神和特質是什么,我們要弄清楚。”在楊朝明看來,國人的文化自信越來越高漲,這種自信的基礎,源自中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楊朝明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人才顯得尤為珍貴,在國外更是如此。他坦言,目前相當一批較有影響力的漢學家正漸漸老去,人才出現了斷層,“所以現在我們的責任就是培養越來越多的新漢學家,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情感的人。”
他認為,當年青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后,才能更好地讓世界認識中國,“坦白地說,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國人自己對中國的理解。”所以近年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推進儒學人才高地建設,依托泰山學者、尼山學者工程,實施儒學研究高端人才引進計劃,“我們已經初步打造了一支由一名儒學大家、7名泰山學者、8名尼山學者、一名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一名尼山學者青年專家、一名齊魯文化名家、兩名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組成的儒學研究名家隊伍與核心團隊,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孔子研究院強化人才興院發展理念,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吸引人才,加大平臺建設集聚人才,改善優化環境留住人才”等方式,努力推動人才梯隊建設,全力打造儒學人才高地,建設成為凝聚高層次儒學人才的“強磁場”。
儒學研究闡發
夯實東亞儒學話語權
孔子研究院牢記囑托,緊緊圍繞“四個講清楚”,落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始終把儒學研究闡發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在提煉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上下功夫,在提煉展示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上下功夫,一批課題相繼啟動,一批研究成果陸續出爐,尤其在儒家文獻、禮樂文明等領域持續保持領先水平。
以楊朝明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曲阜儒家石刻文獻集成》項目為例,項目共計170余萬字,收錄碑刻628塊,該項目是首次對曲阜現存石刻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有利于講清楚儒學與傳統中國社會的關系。另外,《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孔子這樣說》等多部著作被翻譯成英、日、德、韓等多種語言在海外出版發行。
楊朝明說,他帶領項目團隊一直圍繞“四個講清楚”,落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相關要求。
近年來,孔子研究院發揮高端人才引領作用,以課題為指引,以項目為依托,以學術活動為突破口,推進學術能力建設。同時組織開展國際尼山儒學與中華文化跨文化講習班、新見材料與傳統文化展望學術研討會、論語學論壇等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極大地提升在世界儒學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與此同時,孔子研究院不斷突出東亞儒家文化圈這個重點工作方向,先后舉辦中韓儒學對話會、中韓國際學術大會、“孔子的世界”國際學術高峰論壇,在韓國成立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學研究與傳播中心韓國分中心,并舉辦“春秋講壇”海外系列等。“這體現了我們在不同舞臺持續發出山東的聲音、孔子研究院的聲音,真正夯實了東亞儒學話語權。”楊朝明說。
儒學研究闡發、國際化平臺搭建協同推進。2019年8月25日,山東省與教育部共同成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標志著全球儒學研究實體平臺的誕生。2020年10月,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整建制并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設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孟子研究院劃轉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管理。同時與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等高校、社科研究機構、儒學研究資源建立協調創新體系。
出圍墻進城鄉
儒學研究落地生根
八年來,當濟寧社會各界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不斷“勇攀高峰”的同時,楊朝明口中的“落地”其實也已初顯成效,鄉村儒學講堂、百姓儒學節、背《論語》免費游三孔……一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牌活動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楊朝明欣慰地說,在這里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人們對民族感情正逐漸形成一種溫情和敬意。
為了讓這種情感不斷升溫,早在2007年,以學術研究為己任的孔子研究院便創新性地推出公益性學術文化講座“春秋講壇”。走過十四載的“春秋講壇”成功舉辦系列講座100余期,僅線下受眾就超過2萬余人次,成功走進鄉村、走進學校、走向海外。
“尤其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濟寧市、孔子研究院協同對‘春秋講壇’改革,首次推出云講座系列,將講壇搬上網絡,開展線上視頻講課。”楊朝明說,僅去年暑假期間就舉辦7期云講座,邀請方朝暉、趙永剛、路則權、曹景年、孔德立、嘉娜爾、溫海明等7位知名學者、中青年專家主講,吸引眾多國學愛好者線上聆聽。
此外,孔子研究院一直參與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教學體系建設,打造精品課程和獨具特色的現場教學點,先后承接教學班次400余個,培訓人員19000人次。楊朝明介紹,孔子研究院始終堅持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圍墻,走進田間地頭、工廠學校,“我們針對家風家教、孝道誠信等群眾關注度高、思想困惑多的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先后與濟寧市人社局、濟寧市慈善總會等單位聯合推出了大量的普及讀物,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銜接、相融通,讓儒學研究落地生根。”
編輯:高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