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時代的傳奇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作者: 2018-10-16 14:35
時代的傳奇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2018年,就是這樣的特殊年份。
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說,“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以深謀遠慮、深化變革、深刻重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力度改革,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新境界。
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
1978年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從規模和內涵上不斷改變著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而今更具震撼力——改革開放繼續堅定地深化的目標直指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視野更加宏闊、內涵更加豐富、動力更加磅礴。
跨入新時代,對理想信念最好的銘記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地推進改革開放。
“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小康,逐步富裕起來了。”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說:
“我們將總結經驗、乘勢而上,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面對改革開放40年創造的“中國奇跡”,習近平向世界講出了其中的秘訣和答案,“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文/王健君)
飛躍的時代 時代的飛躍
“這是‘亞洲世紀’已經到來的一個跡象。”
2018年中國的GDP(名義GDP)預計將達到約13.2萬億美元,超過19個歐元區國家的12.8萬億美元。3月6日,彭博新聞社網站刊發一則報道說,2017年整個歐元區的GDP只比中國多了不到2000億美元。
一個13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40年改革開放劈波斬浪,實現了起飛、轉型到跨越的“驚人一躍”,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被世人稱作“中國奇跡”。
這場規模空前宏大、影響前所未有的發展偉業,是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傳奇。3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飽含對創造了改革開放“中國奇跡”的中國人民的深情致敬: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他堅定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強。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東方大國朝氣蓬勃、氣象萬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奇跡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涌現。”
滄海桑田“中國巨變”
對比國家統計局1978年和2017年兩份統計公報,能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變:
我國GDP從1978年的0.364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 343.4 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
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 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運營網和移動寬帶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占世界經濟比重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引擎。
2月27日,一位親歷改革開放40年的知名民營企業家站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八屆年會”講臺上發出感慨:“40年前讓咱們做夢,不管你怎么努力做好夢,也絕對夢想不到40年后的中國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中國確實發生了誰也沒法想象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綜觀幾千年以來中國文明史,社會經濟的進步、民生水平的提高,基本如同一條緩慢而平穩的線,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這40年突然起了變化,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變化,發生著突變式的飛躍,“而我們就是飛躍時代的人。”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共同的心聲。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從那時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所作的這番表述充滿自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田應奎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無論是“進入世界前列”,還是“前所未有的變化”,抑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些判斷是當代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征途上激勵自我、告慰先輩的真實表達。
▲ 1978 年10 月26 日,鄧小平離開東京乘新干線超特快列車赴京都訪問。這是鄧小平和夫人卓琳乘坐“光- 81 號”超特快列車
鄧小平的世紀預言
40年前的1978年10月22日,鄧小平第一次訪問日本。從東京到京都,370公里路程,鄧小平乘坐的是全世界第一條高鐵——日本“光”號新干線。日方陪同人員問他有什么感覺,鄧小平說:“就感覺到,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
那時,全球只有兩條高速鐵路,都在日本。而上世紀80年代前后的中國,鐵路運營里程5萬公里,不到9000臺的火車機車中有8000臺是蒸汽機車,電力機車不足200臺,絕大多數火車時速只有40公里。
40年過去,2018年1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占全球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并構成了四縱四橫全球最大的高鐵網。如今,中國有世界第一條高寒地區高鐵哈大高鐵、世界等級最高的京滬高鐵、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高鐵京廣高鐵……從望塵莫及到跟跑、并跑再到領跑,40年間中國的高鐵一路披荊斬棘直上世界頂端。
相似的故事還發生在1979年早春二月,在美訪問的鄧小平參觀了福特公司的汽車生產線。美國CBS的晚間新聞給出這樣的解說詞:“中國和美國在工業上的鴻溝可以用兩個數字表示,在這個工廠,每個工人平均每年生產50輛車,而中國汽車工人每年生產1輛車。”
在仔細認真看完生產線后,青年時期在法國雷諾汽車廠勤工儉學做過鉗工的鄧小平,以一個百廢待興并正在追尋工業化現代化夢想的大國領導人的姿態,當眾講了一段話,表示中國要向美國學習,努力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強國。對中國的汽車工業,他預言20年后將見到成績。
后來以《大趨勢》一書在未來學領域聞名的約翰·奈斯比特,當時就在現場。30年后他回憶,鄧小平的發言對在場美國人,包括他自己,都是不可想象的。因為當時福特公司一個月的產量就相當于中國汽車全年生產量,“不過,鄧的預言現已成真。他才是真正偉大的預言家。”
有一組來自世界銀行網站的數據:2015年全球工業產值12.157萬億美元,中國以3.25萬億美元居首,占全球比重26.7%;美國位居第二,為2.142萬億美元,與中國相比,相差1萬多億美元;日本位居第三,為8924.76億美元;德國位居第四,為7008.8億美元。而兩年后的2017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已近美日德三國之和。
同樣,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市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02萬輛和2888萬輛,市場銷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九年居全球第一,超過第二名的美國1164萬輛。尤其是在未來汽車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新能源車領域,中國產銷穩居全球第一,全球份額超過45%。
1984年4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同我們的大目標相比,這幾年的發展僅僅是開始,達到小康水平以后,我們還要在下世紀30年到50年內,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是鄧小平初次提出我國改革開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歷史一刻。
30多年過去,“2017年中國GDP規模相當于12.2萬億美元,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總量的差距在快速縮小。”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2017年中國GDP增速為6.9%,美國是2.3%。如果按照6%左右的增速再持續增長10年左右,中國就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一進程將深刻改變全球政經格局和治理版圖。”
正如鄧小平所言,實現“三步走”的改革開放發展目標,“不但是給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談到了自己的觀察心得。他說,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首先在于回歸到實事求是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之上,對傳統體制弊病進行深刻反思,牢牢把握現代化之路的正確大方向,緊緊抓住了再不可錯失的歷史性戰略機遇,“使中國社會大踏步地跟上時代,推動中國巨輪迅速駛上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主航道,并以超常規的發展造福于我國和世界人民。”
在他的視野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改革開放的壯舉,極其明顯地縮小了與現代化前沿的距離,在追趕文明發展潮頭的過程中“后來居上”,并且順應“大道之行”的客觀規律,在創新中實現了包容性增長。
任澤平對本刊記者說,未來十年注定是中國的機遇時期,既是激動人心的歷史時期,也會是面臨前所未有、異常復雜的挑戰的時期。“從過去幾百年大國崛起的歷史來看,當前所面臨的摩擦與爭端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因此,中國更需要卓越偉大的領導人、凝聚人心的夢想愿景、高超的戰略智慧、堅決靈活的執行力以及全方位的人才。”
改革開放40年是飛躍的時代,同時也推動了時代的飛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關鍵一招”四個大字,將改革開放與“中國命運”“中華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
4月10日,習近平主席登上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講臺,向全世界宣告: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采取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主動擴大進口等四方面重大舉措,“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三天后的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前進方向。我們要勝利實現既定戰略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一個偉大新時代開啟。走強國之路,走富民之路,走復興之路,這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意志和抉擇。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