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文明網作者: 2018-10-18 09:30
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而且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是獨特而宏大的,其成就之輝煌,令世人所矚目。改革開放四十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治國理政智慧走向世界,共謀人類和平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豐富而博大,其中“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為政以德”的執政理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協和萬邦”的國家觀念等,都是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和政治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質是“和合”文化,其核心價值是和諧共生、和平發展,即在人際間倡導和諧、在國際間倡導和平。無論是中華民族各兄弟民族間的交往,還是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我們始終堅守“協和萬邦”的和平理念。從古至今,無論是歷史上開辟的歐亞絲綢之路,還是當下謀求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見證了中華“和合”文化的巨大魅力,彰顯“和合”文化的世界意義。中國在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同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治國理政智慧展現給世界,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共謀人類和平發展。
改革開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倫理道德觀念走向世界,維護人類共同利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理念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仁義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仁”常被儒家視為“全德”。“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觀念,提倡尊重人、熱愛人、同情人、幫助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其根本宗旨和基本要求是以愛己之心愛人、利人、助人。再有,我國傳統義利觀中“興天下利,利濟蒼生”興天下萬民之利的思想,是中華傳統美德最積極、最具光彩的部分。這些曾經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尊德重義、團結奮斗的光榮傳統,不但在中國歷史上保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而且對世界的繁榮和穩定仍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的就是一種大愛,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仁”的呈現,“義”的彰顯,也就是仁義禮智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倡導的經濟上合作共贏、互惠互利與中華傳統美德“興天下利,利濟蒼生”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把世界各國共同利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辯證地統一起來,其根本旨意是維護人類共同利益與實現自身利益的辯證統一。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正在秉承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正義、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無私仁義、建設全球美麗家園的責任道義,從人類發展的遠景出發,維護人類共同利益。
改革開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神價值追求走向世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不僅是解決國內問題的參照和資源,更是人類文明共同走向未來的根本途徑。中國通過舉辦孔子學院、中國文化節、大型對外文化援助項目等多種渠道,將“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兼容并包”等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傳播至全世界,獲得世界人民的認同,為人類實踐提供思想鏡鑒,為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提供精神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外文明發展歷史表明,中華民族一貫秉持這些精神價值理念,與世界各國人民及其文化作溝通對話,并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中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個性與魅力,促進世界文明進步。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