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感受文化發展:回顧40年知識獲取方式和習慣變遷
來源:中國青年社會科學作者: 2018-10-18 09:59
1978年,我國圖書出版種數14987種,2016年增加至499884種;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2個,已建成農家書屋60余萬家;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數字,記錄著億萬中國人民文化生活從資源匱乏到豐富充裕的歷史性跨越。
閱讀作為最為基本和日常的文化生活形態,在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升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更好傳播閱讀文化,建設“書香京城”,第六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特別策劃閱讀主題周,圍繞“書香藝韻”主題,策劃開展37場圖書閱讀相關活動,為不同偏好和年齡的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閱讀選擇,以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為“書香藝韻”專題周活動之一,此次專題研討會專門邀請到出版社主編、實體書店經營者、作家、閱讀愛好者等嘉賓齊聚一堂,圍繞“跨越40年的對話——在閱讀中與改革共成長”進行研討分享,共同回顧40年來知識獲取方式和習慣的變遷。

專題研討活動現場
讀者消費升級:從“買書難”到個性化閱讀
40年前,中國人處于一個“閱讀饑渴”的時代。租書成為那個年代人們特有的一段記憶,“當時家里沒有錢去買書,唯一看書的渠道就是租書,鄉鎮有一兩家租書店,人們可以到店里租書。老板會把長篇小說拆成七八本,我們花上一分錢租一本看。”雨楓書館總編榮挺進回憶說。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家出版局動員全國出版印刷力量,有組織地重印、出版一大批文學圖書,直接目的是為了應對“書荒”。
改革開放掀起的讀書熱潮,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直面和對人性的審視,使文學圖書在當時較長時期牢牢占據了人們閱讀視野的中心,文學閱讀也幾乎成了閱讀的代名詞。
“從我們的采購經驗來看讀者的閱讀興趣變化,80、90年代,讀者對娛樂性圖書需求比較大,以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等都是讀者關注的對象。當時這些書在圖書館被借閱得都掉了書皮,我們只能反復裝訂后再借閱。”北京市西城區第一圖書館古籍資料室負責人、原采編部主任林毅,對近二十年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行了總結,“2000年以后,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讀者不斷增加,經濟管理類、計算機類等實用性比較強的讀物受到讀者的追捧。近年來,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讀者對于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圖書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總之,從讀者關注的內容來看,閱讀的目的已經從娛樂休閑體驗逐漸轉化為自我價值提升,人們在閱讀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可以說,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閱讀需求已經從“有沒有”升級為“好不好”。
2017年12月,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發布了《2016-2017年度北京全民閱讀綜合評估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居民人均紙書閱讀量10.97本,人均紙質圖書消費達330.92元,64.77%的北京居民曾在實體店購買過圖書,居民購置閱讀設備、閱讀文化活動的門票或辦理與閱讀有關會員卡的人均年消費是653.34元。綜合閱讀率、紙質閱讀率和數字閱讀率三大指標,北京均遠高于全國水平,充分展示了全國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體現了北京全民閱讀工作的群眾基礎、品牌影響和推廣效果。
出版行業多元發展閱讀空間成文化風景線
閱讀不僅是一個民族文明傳承和文化發展的希望,也是新聞出版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已成為占全球出版市場價值超過35%的世界出版大國,每年出版圖書超過50萬種。近年來,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在線閱讀方式蓬勃發展,內容創作模式和傳播媒介途徑不斷更新迭代,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兩翼齊振,為人們提供了個性化、互動式、多媒體的閱讀體驗。
2016年,我國數字閱讀率就已超過傳統圖書閱讀率。數字閱讀,尤其是基于移動端的數字閱讀由于具有碎片化、多樣性和交互性等特點,更符合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00后”的高二學生魏嘉訸,便對電子讀物頗有好感:“有一次學校要求讀《紅樓夢》,我買了兩本背著上學,簡直生不如死,頂著大汗背著書包特別難受。后來爸爸給我買了電子閱讀器,發現可以做筆記、標注重點等,攜帶起來很方便,現在我更加傾向于選擇電子書閱讀。”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3.0%,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個百分點;其中59.7%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71.0%進行過手機閱讀,14.3%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2.8%使用Pad(平板電腦),有63.4%進行過微信閱讀。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使得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也為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快速便捷的通道。
自網上購物興起以來,讀者的消費習慣開始發生轉變,一方面成就了一批網絡購書平臺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實體書店開始謀求轉型升級。近年來,不少傳統發行單位“牽手”商業綜合體,共同打造更加注重消費者體驗的閱讀空間。此類書店,一般會提供咖啡、茶飲和簡餐,讀者可以選一本好書,點一杯飲料,坐下來慢慢品讀。從朝陽大悅城到國貿商城、再到愛琴海購物中心,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商業綜合體將打造閱讀空間作為提升消費者駐留時間的重要舉措,通過品讀鑒賞、沙龍講座等文化活動的舉辦,既聚集了人氣,又提升了品位,實現了文化與商業的互利雙贏,也成為城市亮麗的文化風景。多種業態的互相配合激發了積極的化學反應,PAGEONE、西西弗、言幾又……越來越多更具時尚感和設計感的書店悄然出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在提供閱讀產品的同時傳遞著一種更具文化感的生活方式。
閱讀板塊一直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的核心基石之一,重多知名發行企業和電商平臺多年來始終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政府搭建的資源平臺和提供的扶持措施,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2017年第五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期間,實體書店“老字號”中國書店旗下的雁翅樓24小時店和讀者服務部兩家連鎖書店,總共策劃了7大系列、29次/期的公益文化活動,涵蓋講座、論壇、拍賣、展覽、文化體驗等多種形式,總計吸引5.8萬人次參與;通過北京惠民文化消費電子券的優惠補貼,總計為到店讀者實現惠民額度12萬元。僅2017年7-8月間,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就累計開展閱讀活動1098場次,吸引讀者4000余萬人次,實現直接文化消費6678萬元,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總計為消費者節省2684萬元。
外文圖書的“引進來”和中國圖書的“走出去”
8月26日,第六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書香藝韻”板塊的重點活動之一,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暨第16屆北京國際圖書節落下帷幕。展會秉承“把世界優秀圖書引進中國,讓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的宗旨,共吸引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0家展商、30多萬種圖書匯聚一堂,有效推動了中外出版界的交流合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出版市場持續擴大開放,國際化趨勢日益顯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齊驅,為新聞出版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引進圖書版權16587種,較2010年的13724種,增加2863種。引進版圖書促進了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為開放的格局,同時也激發了本土作者的創作。
2003年,原新聞出版總署首次將出版“走出去”作為全面建設我國新聞出版業的五大戰略之一。15年來,“走出去”已經不再是簡單地輸出版權和出版物以拓寬外國了解中國的渠道與視野的初級方式,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中國出版企業不斷創新模式,借船乃至造船出海,通過與國內外優質內容平臺合作,持續推動資源的共享與聯動,加快融入國際閱讀生態的“毛細血管”。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出版業以書為媒,呈現精彩中國,“走出去”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深化中成為了“走進去”。
研討會現場,與會嘉賓各抒己見
近年來,反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圖書越來越受到海外讀者歡迎,以中國暢銷小說為代表的大眾讀物也頗受青睞。麥家的小說《解密》已被翻譯成42種文字,在全球30多個國家發行;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英文版在北美地區已發行60多萬冊;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曾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莫言、余華等中國作家的作品也一直是各國引進的重點圖書。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積極實施重大出版工程和精品戰略、不斷出臺細分領域扶持政策,我國出版市場逐步實現了由“書荒”向“書海”的轉變,讀者也從“買書難”變成了“選書難”。2018年,北京市繼續出臺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出版發行行業的快速發展。《北京市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一區一書城”、200家特色書店、“15分鐘閱讀圈”,鼓勵實體書店跨界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營造優質閱讀空間。北京惠民文化消費電子券將圖書閱讀作為支持的重點板塊,逐步將全市優質線上線下出版發行機構納入合作單位體系,截至9月30日,消費者已在購書時享受到430余萬元的消費補貼。第六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書香藝韻”板塊,聯手北京圖書大廈、三聯韜奮書店、新華書店總店等圖書發行機構,策劃組織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等為主題的精品圖書展銷,以及各類名家講座、沙龍品讀等活動,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悠悠四十載,書香滿京城。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在閱讀中感受文化變遷
編輯:宋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