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將尋著歷史足跡,尋訪重大歷史事件的濟南親歷者,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鮮為人知的故事,更深入了解濟南四十年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
泉城的老規劃師-于書典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泉城的老規劃師——于書典。
不論是上世紀50年代濟南的規劃,還是改革開放后國家批準的濟南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于老都是親歷者和見證人!

夏夜,華燈初上時,“一湖一環”多彩夜景璀璨展現。以大明湖、環城公園為核心的“一湖一環”景觀,通過絢麗多彩的燈光勾勒出小橋、泉水、古建筑等輪廓,展現了泉城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文化特色。
泉水是濟南的名片,濟南的歷次城市規劃都十分重視突出泉水的觀賞價值,挖掘古城濟南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今年86歲的原省會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于書典說: 我作為一個濟南城市老規劃師,我愿濟南發展得更好、更快、更現代化。現在又做了新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原來壞的修復,歷史上有的恢復,已經破了的整修,按歷史的面貌來恢復,老城里不都這樣嗎?
規劃師記憶中的老濟南

于書典生于1932年,1948年濟南解放后,他和家人從煙臺來到濟南。當時古城濟南噴涌不息的泉水,給年少時的于書典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于書典考上了桿石橋旁的名校山東省立第三中學,但因生活困難,中學沒讀完他就轉到一個會計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打工。 于書典:我當時在緯一路227號住著,晚上煮一籃子茶雞蛋,從緯一路出來賣到泉城路。從泉城路珍珠泉再回到緯四路,這個茶雞蛋差不多賣一半。

自小行走在老城的街頭巷尾,于書典對這座城市不僅熟悉還充滿深情,或許這就是他一輩子為濟南的城市規劃嘔心瀝血的原因。
而這一切的開始源于1952年,當時于書典被分配到城建局做測量工作,在大明湖匯泉寺辦公。調到規劃科后,于書典開始做濟南城市規劃,從此再也沒有離開他畢生從事的城市規劃工作。

濟南西門舊影
濟南老城依山臨泉,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等泉群,如同一顆顆珍珠串起了護城河這條項鏈;老城北面是眾泉匯集的大明湖,南面則是連綿的群山,形成北方城市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體的城市風貌。

上世紀50年代的黑虎泉于老說,上世紀50年代的規劃已經考慮到濟南的自然歷史地理環境,那時就提出保泉,環城公園的建設最早也是在1956年規劃時提出的。
當時護城河岸邊有阿膠廠、發電廠等工廠,因為污染環境后來都遷走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在武漢召開全國性的城市規劃會議,要把城市整頓好、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濟南的城市規劃也進入了新階段,開始編制《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雖然于書典從事規劃工作已經20多年,但他仍感覺擔子很重。

從1978年到1983年,5年間于書典參與制定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共修改了三次,當時還請了國內規劃專家給濟南把脈,并征求各方意見。
于書典:規劃圖很大,一張圖六平方米,3個人得畫一個月,26張圖畫三遍修改三遍,夏天畫大圖,圍著桌案轉,出了汗,滴到圖紙上變顏色,就用繩把報紙綁到這個地方,出了汗以后掉報紙上,再出汗多就換個報紙,那時候可沒空調啊。

于書典的妻子說:他搞總體規劃時,白天書寫,晚上睡覺都說夢話,把我說醒了,我一聽他講的還是城市規劃。

于書典看規劃圖
1982年4月,國務院專家評審小組來濟南對《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審查,這是于書典從事規劃工作以來最緊張的一個月。
于書典:那規劃前前后后召開會議,匯報達60次,省市基層審查一個月,那一個月我母親說我,你怎么這么瘦呢,這個國務院要不批準,于書典就身敗名裂了。

令于書典欣慰的是,1983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他參與制定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中同樣強調了濟南的泉城特色。26張規劃圖中,有一張就是《濟南市城區泉水風景規劃圖》。
上世紀八十年代擴建后的緯二路
根據規劃,濟南建設拓寬的第一條道路是緯二路,南起經七路北至天橋南端。緯二路原來寬僅12米,按規劃要求拓寬為50米。
1985年,于書典從同濟大學進修回來后,去了省會規劃委員會專家組工作。
延續城市歷史文化 濟南城市規劃譜新篇
擴建后的大明湖
為了更好的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彰顯濟南“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濟南的城市規劃后來也進行了修改。
2007年,濟南市啟動了大明湖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擴建改造工程,2009年擴建完成,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今年,五光十色的“一湖一環”再次點亮泉城的夜空。
于書典調查老街巷
濟南泉水自2003年復涌以來,已持續噴涌15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濟南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不變的是,濟南人對泉水的熱愛,濟南城市的發展和泉水的保護始終相依相伴。
于典書:要沒有改革開放,沒有今天,濟南不會發展成這樣,只有改革開放,廣泛吸收人類科技進步知識,來發展自己,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
今后還是要抓住城市自然地理的特點,在古城區少建高樓大廈,突出自然景觀,讓世界了解泉水、認識泉水、游泉城、喝泉水;
我搞了一生城市規劃,希望濟南今后沿著突出山、城、湖、泉的特點,發揚齊魯優秀文化,建成現代化的山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彰顯濟南特色 繪制濟南新藍圖

于老退休以后,濟南的規劃者們、建設者們沒有辜負前輩的期望。2011-2020年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依然強調保護泉水,彰顯濟南特有的泉城風貌;保護利用“山、泉、湖、河、城”城市資源與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弘揚濟南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構筑“南山、北水、山水融城”的特色格局。

新中國的城市規劃事業已經走過了風雨坎坷的65個年頭,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正是城市規劃事業發展成熟的重要階段。
濟南的城市發展跟于老這樣的一代代城市規劃工作者密切相關,他們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展,致力于科學規劃和決策,確保了濟南城市發展的高起點、大格局。

好的規劃很重要,確保城市規劃的執行與延續,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也很重要!如今我們濟南正在繪制和實現從“大明湖時代”跨向“黃河時代”的歷史性藍圖,而如今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已是上下共識。
相信泉城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原標題:走過四十年 尋訪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