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創”故事丨敞開門去弘儒學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 2023-12-02 10:57
11月26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叢書《尼山文庫》在曲阜召開新書發布儀式,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楊朝明應邀到場為新書揭幕。
十年前的同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到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總書記拿起桌上擺放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饒有興趣地翻閱道,“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這兩本書,都是由時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主編的。從那天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齒輪”開始加速轉動,因編書“火”起來的楊朝明,也開始書寫他新十年的“兩創”新著。
孔子研究院“變形記”
11月17日,當記者來到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身著古裝的美國友人Sam正席地撫琴。在導學的悉心指導下,Sam的動作雖顯生疏,但濃濃的“中國風”還是通過他面前正在直播的手機,“吹”入了萬千家庭。由此延伸制作的系列短視頻也會在海外社交媒體發布,為國外友人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作為一家儒學專門研究機構,過去的孔子研究院總是在“關起門來”砥志研思、著書立說,總感覺和普通人的生活隔了那么一層。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兩創’的重要論述,讓我們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缺的并不是‘高大上’的理論研究,而是能夠滿足新一代群體喜好、且帶有更強傳播力的文化創新產物。”談起孔子研究院褪去一身“學究氣”的動力源泉,楊朝明深有感觸,“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與時代,才能充滿生命力。”
在楊朝明的帶領下,孔子研究院開始一手正本清源抓學術“登峰”,一手大開腦洞抓實踐“落地”,研究員們嘗試著走出書齋,對研究成果進行不同形式的生活化轉化,逐步探索出一條條文化創新闡發的新路。
從高標準建設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創新性地將18000平方米空間分割為古禮、拓印等十多個文化體驗區;到操著地道方言、講著身邊故事,走進鄉村社區辦起“儒家講堂”;再到開通社交媒體、直播平臺賬號,讓傳統文化傳播充滿年輕態……從“關起門來搞研究”到“敞開門去弘儒學”,號清了時代脈搏做文化的研究院,完成了自己的“變形記”。
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當今世界面對著諸多的不穩定因素,孔子智慧可以幫助世界減少沖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表示,世界需要一個平等交流、互學互鑒的平臺。而已舉辦九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正是這樣一個平臺。
作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深度參與者,楊朝明一直將論壇的舉辦視為儒家文化走出國門的難得機遇,“最初幾屆論壇,更像是一個專業的學術盛會,而到了最近兩屆,論壇已漸漸衍化為一場綜合性的人文論壇,且嘗試為普遍性的國際社會問題提供尼山智慧和尼山方案。”
楊朝明直言,相對于國人對外國的了解,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更加有限。而這,也加劇了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故事的緊迫感。
在一次和阿拉伯學者的交流中,楊朝明得知,他們讀的《論語》是從英文版翻譯而來的。在楊朝明看來,古文轉現代文本就存在意義上的流失,現在又要經歷中譯英和英譯阿拉伯語“兩道坎”,核心內涵很有可能出現曲解或丟失。
他主動對接奧地利維也納孔子學院展開深度合作,雙方聯手推出多語種版《孔子這樣說》,并對眾多典籍展開翻譯工作,減少語言轉譯帶來的釋義誤差。特別是由儒學大家領銜開展的“翻譯中國”項目,現已搭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傳播快車,為世界了解儒學、中國對外講述儒學提供了跨文化闡釋哲學術語工具書,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這種節目受年輕人歡迎啊”
孔子杏壇開堂,四方弟子云集。這檜下講學的一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論語》篇)中,被鮮活地復刻了出來。
“《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在孔子和弟子間的故事中最易于戲劇化呈現。再加上巧妙的穿越設計,一下拉近了當代人與古人的距離,雞皮疙瘩瞬間起一身,文化自豪感緊跟著就來了!”談起受邀參加《典籍里的中國》錄制,并對《論語》內涵進行解讀的“綜藝出演”經歷,楊朝明表示很驚喜,他也樂于多參加這樣的文化類節目,因為,“這種節目受年輕人歡迎啊!”
楊朝明認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文化的客體和傳播文化的主體都應該是年輕人。而要讓年輕一代主動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首先要讓他們真心喜歡上自己的文化。
年輕人愛追綜藝,楊朝明便甘愿變身“綜藝咖”,在《詩詞大會》《開講了》中頻繁“串場”;小一點的孩子喜歡文化創意,他就請來行業專家、設計大咖,一起琢磨如何將“仁義禮智信”融入文創產品;可更小的娃娃就要從教材抓起了。因此,不論楊朝明再怎么忙,他都會把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編撰作為重中之重,考慮如何深入淺出、如何以事服人,讓孩子們能夠沒有負擔地學習和踐行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儒家文化普及讀本》等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要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知。”在楊朝明看來,只有與時代語境相契合、與青年喜好相呼應,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們才能在對自己的文化“知道了”“喜歡了”“自信了”后,科學地指導實踐和主動傳承。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