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 2022-10-28 17:31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滋養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精神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在全球舞臺上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亮底色。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獨特性的重要表達,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世界的中國”永續發展的突出優勢。歷史和事實表明,只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文化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團結奮斗、共謀發展的精神動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當前,中國正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迫切需要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內涵,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實踐創造。在國內國際形勢變化和全球文化格局重塑中,我們應當不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厚植“中國特色”的文化根脈,講清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道理學理哲理,從而在世界舞臺上充分彰顯中華文化自信之美。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文化的存在形態豐富多樣,但其核心是價值觀念的傳播與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僅體現著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觀念的高度認同,而且體現著對自身文化蓬勃發展的堅定信心。而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在歷史的大浪淘沙和文明的世代積淀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價值理念,早已融入當代文化的肌體與血液之中。比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這些價值理念不僅成為今天人們依然持守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而且為新時代的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們之所以堅定文化自信,不僅得益于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發揮其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良好道德品質、規范社會成員行為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時代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奮進新征程,必須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立足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注重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相協調。其中,關鍵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好文化傳統與當今時代的關系,著重解決當今中國的發展問題,在傾聽時代聲音中回應時代要求。只有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只有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進一步說,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守正”,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二是傳承和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謂“創新”,則是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賦予傳統文化以新形式和新表達。
今日之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之中國”。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當前,國家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數字化是不可替代的有效路徑,是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形成文化新業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贏得年輕人喜愛并使之“活起來”的現實選擇。對于文化強國建設來說,更是抓住了信息技術革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種體現。
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尤其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在加強改革開放中積極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胸懷天下的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她的眼光始終向著人類文明躍升的方向,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編輯:張懿程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