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摒棄西式見面握手禮,行用中國傳統拱手作揖禮
來源:中國網作者: 2020-05-25 09:47
中國俗稱“禮儀之邦”。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不論是作報告的領導還是在場的委員或代表,都拱手作揖、謙謙有禮,形成了一道儒雅亮麗的兩會風景線。
作揖禮又叫拱手禮,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禮儀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作揖禮自古行之,直到民國時期才漸漸被世界通行的握手禮取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學院院長楊朝明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中建議,應當摒棄西式的見面握手禮,行用中國傳統的拱手作揖禮。
具體提案如下:
《關于“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將長期與人類共存,我們認為應當革新相見禮節,而拱手作揖禮簡單易行,意蘊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憂,又從容承載文明和自信,應當摒棄西式的見面握手禮,行用中國傳統的拱手作揖禮。
一、施行拱手作揖禮乃大勢所趨
中華民族以禮立本,歷來有“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美譽。作為中國傳統禮儀的作揖禮能夠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種恰當、得體、莊重而又分寸的禮儀。中華文化博大包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以前我們順應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禮儀,今后則可以辯證取舍,更好繼承民族傳統禮儀精華。
研究顯示,手部汗腺發達,握手可能會傳播疾病。面對疫情蔓延的迅猛態勢,4月8日,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疫情應對特別小組成員安東尼·福奇對媒體表示,握手這種問候方式可能會成為歷史,他倡議人們忘記握手,因為這是傳播呼吸性疾病的主要途徑。
為了避免握手接觸,源自印度的合十禮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英國王儲查爾斯曾公開倡議,外國一些領導人也開始用合十禮打招呼。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現在是讓全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禮的好時機。實際上,作揖禮在我國已悄然展開,許多地方已紛紛實踐。在山東,青島禮儀學會就大力倡導訂正,學術研究挺在前面。我國應該雷霆式決策,倡導推行拱手作揖禮,以引領時代文明風尚!
二、拱手作揖禮內涵豐富、切實當行
作揖禮收放自如,具有許多特別的優勢。作揖禮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和目所能及的距離范圍內都可行禮,可一對一行禮,也可一對多、多對一行禮。不僅效率高,而且一視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彌補握手、擁抱、貼面等禮儀形式的不足。
作揖禮自尊尊他,契合文化自信理念。“手箸胸曰揖”,箸即筷子。筷子使用講究配合和協調,啟發人們戮力同心、同舟共濟。“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說文解字》曰“揖,讓也。”推手曰揖,揖讓為敬,作揖禮含有自尊尊他之意,體現允恭克讓之風。拱手作揖不僅可以構筑健康屏障,而且能表達謙讓、推讓、禮讓、承讓的敬人之心。長期推行拱手作揖禮,將于無形中興起民間謙虛、愛敬、樸實之風,助推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素質,彰顯國民素養。
作揖禮收斂自律,契合自我革新理念。作揖時,兩手相合交疊于胸前,交合就是“斂收”“斂聚”的意思,斂收斂聚,意味著“約束”和“自律”。正如《尚書?洪范》所言,人只有安于本分、盡職盡責,不斷匡正自我,做到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才能收獲“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這五福。所以普及作揖禮,就是在時刻化育百姓革新自我,動作雖微,卻厥功至偉。
融入防疫長效機制,常抓不懈。面對疫情病毒變異且有可能以流感形式與人類長期共存的挑戰,如何積極應對,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方法。建議將作揖禮融入防疫疏導長效機制常抓不懈,列入法規條例。繼續規范動作要領,以正確的作揖禮動作傳承和引領風尚。倡導公職人員帶頭,在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公開使用。
發揮網絡推動作用,齊頭并進。建議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和主流媒體的推動作用,全國一盤棋共同推進,努力將準確的作揖禮普及推廣,結合主題教育、四個自信等,以仰慕圣賢、自強不息等主旋律,切實增進正能量、正思維。
納入習慣養成體系,春風化育。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范,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可以利用網絡授課契機,使之迅速普及。讓禮樂傳統“活起來”,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扎根心靈,見諸行動,成風化俗。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