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軟實力”強大起來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 2022-03-04 15:00
每年全國兩會,文化建設都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熱點話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設,多次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在備受關注的2022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將更關注文化領域的哪些議題呢?
用優秀文化培根鑄魂
“從宏觀層面來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黨的百年文化建設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今年全國兩會上,大家將圍繞百年文化建設經驗,著眼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謀劃未來發展的目標展開討論。”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在深入學習《決議》中黨關于百年文化建設經驗的同時,大家將更聚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等話題。
另一方面,文化藝術工作使命問題也是各界關注的熱點。這些話題包括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等。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當前,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劉顯忠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各領域強調固強項、補短板,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大基礎研究。當前,在社會科學領域,在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方面,同樣需要扎實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社會科學基礎研究。
“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也是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要話題。”丁元竹說,如何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繁榮文藝創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也是當前我們急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同時,要講好中國故事。丁元竹說,當前,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多位代表委員向本報記者表示,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需要我們給予高度重視。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我們的“軟實力”強大起來。
做好文化創新和基層文化建設
從微觀層面來看,如何做好文化創新工作是多年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
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更加頻繁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守正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有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民族文化要在體現時代價值中創新發展,既要體現或持守民族文化背后的發展邏輯,又要能融入時代進步的潮流之中。例如讓歷史文化通過動漫、音樂、短視頻等方式進入社交網絡,以青春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還有一些地方通過“非遺+文旅”等方式,在實現文化傳承目標的同時進行創新,推動文化和旅游等相關產業更好發展。
同時,農村文化建設問題也是兩會關注的重點問題。
劉顯忠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而文化就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文化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提振、激發農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強鄉村文化的振興,才能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生發激情,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農民作家馬慧娟向本報記者表示,以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著重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性利用,并依托鄉村文化稟賦,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既要靠宣傳倡導,又要靠實踐養成。要加大文藝創作力度,培養鄉土文化人才,提煉本土文化特色,努力創作更多反映農民思想實際、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
馬慧娟同時表示,文化建設還是要從基層抓起。當前,各地基層文化的硬件設施已經非常到位,像書籍配備、場館建設都已經非常好,但在這些場館里面,還缺乏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因此,希望地方能盡快培養本地的文化名人,帶動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另外,在文化人才培養方面,要鼓勵大學生返鄉從事文化工作,帶動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
編輯:高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