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的“兩創”之聲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2-03-11 14:32
編者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回答傳統文化"兩創"的時代之問,2022全國兩會上,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聚焦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落實落地積極建言獻策。中國孔子網特整理代表委員的建議,以饗讀者。
楊朝明:全國政協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長
建議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參照“迪士尼”模式,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公園,借鑒世界先進主題公園的設計和運營理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用現代科技手段演繹傳統文化場景,打造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主題園區。
王學典: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
建議編定《國民通禮》,重建“禮儀之邦”,建構以仁義禮智信為內核、以溫良恭儉讓為外在表現的禮儀社會。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下設立一個專門工作機構匯集專家,研究制定頒行《國民通禮》,對待人接物、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日常禮儀進行明確規范與界定。
李燕: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
新時代儒商,要重點做好“六道”——“仁義”之道、“誠信”之道、“創新”之道、“和合”之道、“規矩”之道、“擔當”之道。要以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為抓手,深度融入國家有關戰略規劃和國家總體外宣戰略,建好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載體平臺,做好儒家文化重大課題研究,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山東貢獻。
劉曉靜: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
建議統籌整合省內相關研究、傳播平臺,做大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做實“儒學重大基礎研究工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素材、提煉時代所需文化題材,為“兩創”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支持。
宋文新:全國人大代表、泰安市泰山文化產業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
在新時期,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抓手、路徑、創新三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具體來說,就是要自覺弘揚傳統文化、深入傳承傳統文化、積極創新傳統文化。在“兩創”先行示范區規劃建設泰山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進一步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陣地,推出適合兒童、青少年觀看的網絡文化作品,讓他們了解、愛上、致力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田沁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話劇院院長
建議在高等藝術院校設立數字演藝相關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不要專一型的人才,要復合型的人才。堅守人民立場,努力開拓社會主義文藝新境界;潛心深入生活,努力以真情為人民放歌;堅持守正創新,努力開拓文藝新境界。
寧鋼: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二級教授
建議利用數字技術和平臺,以科技加文化雙輪驅動新文創,推動陶瓷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
林陽: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
建議國家出版基金或專項資金給予連環畫圖書出版項目大力扶持,各界多方面、多形式支持連環畫“回歸”,鼓勵大型文化企業投資,提高連環畫創作者的收入。建議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連環畫,繼續開發連環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潛力,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安然: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建議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牽頭,以4月20日谷雨節氣這一天作為“漢字節”。通過重視語言文字在構建文化開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助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讓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良好國家形象得到全面展示,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
梁留科:全國政協委員、洛陽師范學院院長
建議把黃河流域打造成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帶,其次要以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建設為中心,通過文化價值再造和文旅融合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產品衍生,探索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新模式,打造全國文化遺產活化高地。
成新湘: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湘繡生產部主任
“非遺進校園”和校企合作是中國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建議運用現代科技力量,大力開發數字非遺、智能非遺,助優秀傳統文化新生。推動文博、文旅、非遺文創產品開發,以及推進非遺行業職業化建設。
張頤武: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在短視頻平臺開展科普,舉辦新媒體知識傳播技能培訓,充分鼓勵人才資源向這方面傾斜;設置知識科普、傳統文化傳播專項,提升社會、公眾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比如在國家層面設立“自然科學周”“人文科學周”“傳統文化月”等,一方面可加強某一專業領域內的專家聯動;另一方面可邀請名校名師開課直播,通過網絡傳遞到優質師資缺失的地帶。
王勇超:全國人大代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
繼續加大對民間文化藝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研究、傳承和利用,通過舉辦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支持民間文化藝術創作展演,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鄉土文化品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重視對優秀鄉規民約、家風家訓、家譜族約的搜集整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民眾中的積極作用;扶持建立鄉村文化人才梯隊,吸引熱愛民間藝術的年輕人加入,鼓勵人才回鄉創業、支持鄉村文化發展。
編輯:張懿程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