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與儒學對話分論壇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召開,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啟發,讓我們有機緣省思當代世界文明的現況以及儒學所能發揮的貢獻,也就是中華文明對話乃至奉獻世界文明的核心要旨。第十屆尼...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
中華文明的演進史,是中華民族交融匯聚的歷史,也是包容特性突出彰顯的歷史。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數字化戰略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自古以來,傳統文化+科技便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從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到現代的數字化技術,科技創新一直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
“日用即道”雖是明代泰州學派開創者王艮明確提出的思想主張,但它卻是儒家這一精神文明傳統本身所內蘊和傳承的獨特生命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多次強調“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朱熹之前,涉及道統的論述主要有唐代的韓愈、宋代的二程。韓愈在其著作《原道》中提出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關于“道”的傳承體系,并認為自己是儒家正統的繼承,是孔孟之道的傳承人。二...
中華文明在長期發展中有兩次外來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用古代的“西洋”這個詞來說,有兩次西洋文明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次是來自印度的佛教的傳入,古代中國把印度作為“西...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長河中匯聚而成的民族特質與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沉淀的精華,它深深植根于民族之根,鑄就了民族之魂。這一文化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傳遞著精神的基因、彰顯...
孟子說人之四心是仁義禮智之端,又說人之四心就是仁義禮智。仁義禮智是儒家的基本價值。做出這些斷言時,孟子所做的是為這些基本價值找尋和確定它們的起源。孟子認為,既然仁義禮智發端于人的惻隱、羞惡、恭敬和...
博愛思想一直被認為是西方基督教提出的理念,其實中國人倡導的博愛思想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就是博愛思想的體現。到了漢代,董仲舒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家倡導的仁愛思想進行...
書院是中國傳統儒文化的寶貴優質遺產,如何協調文遺保護與建設開發之間的矛盾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難題,主要體現在:1.文保數據缺乏精細化處理。古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智慧,然而...
儒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學派,它始于孔子,是先秦百家爭鳴的前導,是中國封建文化與古代哲學的基石。儒學思想,經過2000多年的潛移默化,不但影響了我國許多自然科學的發展,部分還成為我國人民潛在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有賴傳統文明的賡續。西漢名相魏相(?—前59年),字弱翁,濟陰定陶人,約生活于武帝末、昭宣二帝在位之時。《漢書》本傳載,魏相“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際著名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龍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目標引領。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關系...
當今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空前激蕩,文化軟實力競爭不斷加劇,各種文化力量之間的博弈空前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凸顯。
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南宋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縣)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為官四十余載,官至吏部尚書,南宋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宋史》載曰:“大昌篤學,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貢論、易原、雍...
中國西部是奠基儒家和傳播儒學的重要區域,西部儒學所蘊含的豐富資源是中華學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儒學多樣性與包容性的典范。通過對“西部儒學”的歷史考察和認識研究,深入發掘西部在儒家經典形...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發展“大圓圈”中的重要一環,被許多學者稱為繼秦漢之后的“新儒學”。牟宗三先生認為宋明理學之所以成為“新儒學”,不僅是因為確定一個統系而決定儒家生命智慧之基本方向,直就孔子之生命智...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后,中國向世界提出的又一國際公共產品。這一倡議著眼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西學東漸”特指從明朝末年開始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西學東漸”的過程是西方列強嘗試殖民中國并最終將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過程。
沒有“他者”的關照,往往很難認清“自我”的特性。過度使用“他者”眼光,往往也會導致割裂“自我”與“他者”的普遍性。因此,用什么方式認識中華文明,才能更好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今天尤為重要。筆者...
人與文化形態之間具有相互成就與相互塑造的關系。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作為主體而存在,通過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不斷地創造和解釋文化形態,成為理解文化形態從初級表現形式向高級表現形式躍遷的縱向線索。作為文...
中唐士人通過損益三代政治來探尋理想的政治模式,這場大討論的結果就是中唐社會必須改變盛唐制禮作樂以緣飾盛世的做法,不能延續周政以禮樂昌明(文)為特質的文化形態,必須轉向“夏政忠”,以淳樸忠厚的道德來...
在探討從“文明的沖突”到“文明互鑒”的轉變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回顧歷史的發展軌跡,還要展望未來的趨勢和挑戰。從近現代到后現代的科學革命,再到人工智能的時代,這一過程不僅是科技的進步,也是全球文明交流...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關乎何謂“大”這個概念。我們自身作為一個個體、人類作為全球共同體,何以能成其大呢?當然,我是從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哲學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我的觀點可能會引發爭議...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是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通過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在黨的文化領導下逐漸發展完善的。在2023年6月23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中國共...
最近這些年,中國哲學界出現了一個動向,叫作“漢語哲學”,就是用漢語來講人類普遍的哲學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講“漢語哲學”,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從漢語的角度來講“存在”(Being)問題。其次,這里有幾個關...
儒家傳統如何發生、發展、頓挫與延續?儒家傳統包含哪些內容?儒家傳統一以貫之且具有普遍價值的真精神是什么?從宏觀角度對這些問題加以闡述,有助于總體把握儒家傳統的歷史面相、精神實質、現實意義及其未來走向。
戴震(1724-1777)出生于1724年年初。1924年,梁啟超和胡適為戴震舉辦了誕辰二百周年紀念會,把他重新塑造成了一個反程朱理學的先知。今年是2024年,正好是戴震誕辰三百周年之際。在當代的思想語境中研究戴震思想...
自西學東漸以來,關于儒家倫理的研究大多都是借用近現代西方倫理理論形態來對儒家倫理思想進行規整。于是,基于不同的倫理理論框架,就形成了對儒家倫理思想的不同判定。不少學者認為儒家倫理思想是一種德性倫理...
眾所周知,原生家庭環境、家風家訓、家庭氛圍等因素對子女的身心成長有著重要的浸染力量,可以帶來積極或消極的長期影響。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時強調,“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初步構建,是在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激蕩的宏觀背景下,基于黨和國家現代化事業發展戰略需求而開展的一項理論引領作用明顯的創新性工作,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
2023年10月7日至8日舉辦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隨著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我國學界愈發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明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的重大意...
在孔子,天人之間并非因性而貫通,孔子“知天命”依然借助信仰。但這種信仰不是對神秘的、異質的存在者的崇拜,而是對具有一定客觀性并且被人文化的對象的認同和敬畏。因此,天命雖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但是,這...
十六世紀十八世紀是越南封建主義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這是封建帝國主義的所有弊端全面呈現的時代。在那個“岌岌可危的時代”,有一個人出現在歷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中,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但在每個角色中都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