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聲音”正越傳越遠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作者:于君怡 日期:2024-07-11浩渺蒼穹與古老大地之間,世界上最高的孔子圣像望向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匯聚到尼山圣境。
7月10日至11日,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曲阜尼山如期而至。700余名中外嘉賓齊聚孔子故里,聚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主題,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出“尼山聲音”,貢獻智慧力量。
1.
交流是為了尋求價值共識
不同文化各有千秋,要使不同文化之間和諧相處,進而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能夠和平共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明沖突使得人們對文明對話充滿期盼。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舉辦,就為文明交流、互鑒和包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和橋梁。“在這個充滿不信任和威脅的世界中,尼山論壇就是一股善的力量。”塞舌爾前副總統梅里頓說。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簡上寫下“君子和而不同”,如今成為會場之中人人皆可吟誦的金句。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仍然像一座燈塔,指引世人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給予世界的饋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杰弗里·薩克斯教授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正不斷促進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如何引領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如何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和平發展,孔子的觀點在今天仍舊非常適用。
當然,人類文明也正是因為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
美國瓦薩學院萬百安教授認為,避免對其他文化妖魔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便是學習研究各文化中的開創性思想家,因此西方人研習孔子,及其后繼的儒家思想是十分有意義的。中國人鉆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大師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發現不同文化間存在著差異,但也不難發現相似之處,那就是對人類品德的需求,共同引導度過艱難時期的共識。
2.
追尋是為了求解時代之問
今年論壇期間,多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友好城市、友好團體代表,國外知名學者等近400名外方嘉賓出席,規格和數量創歷屆之最。國際專家學者慕名而來,不僅僅是出于學術研究的需要,更是為尋求中國智慧破解時代之問。
從最初單一的儒家思想學術論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發展成為涵蓋文化、科技、藝術、中醫藥等多領域的國際人文綜合論壇,本屆論壇再次設置新話題,首次舉辦體育文化論壇、家庭文化研討會,拓展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更具人文觀照和人文情懷。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表示,不論社會如何進步,只要是人們還共同得生活在一起,就必須去思考,人與人相處的根本法則,去思考人與人如何去合作,去相互地配合,才能使分工更加有效。
在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希望發揚孔子、亞里士多德中西方古典文化中積極的內容,應對今天世界的眾多問題。“有意義的不一定是共通之術,不共通也有意義,反而可以對照,互相啟發。亞里士多德強調正義,孔子強調仁愛,對于今天都重要,仁愛可以導出世界和平,正義可以導出國際正義,對今天世界治理的目標都有益處。”
“人工智能是否也能儒家化?我們是否能夠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惠及更廣泛的群體?”在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論壇上,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所提出的問題,引發與會者共同思考。
每一次文明形態的重塑,都離不開技術的驅動,但每一次技術的進步,也會帶來思想的困惑。當下,人工智能加速演進,帶來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社會倫理等風險挑戰,人類文明該如何應對挑戰?對此,儒家文化也有自己的答案。
“君子不器”,溫海明認為,中國古人留給當代人特別重要的啟迪就是人有主動性,有主動的意識狀態和控制自己意識的能力,相信人不會被機器牽著走,人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3.
傳承是為了更好發展
尼山腳下的魯源小鎮是《史記》所記載的孔子故里,這處曾經偏遠的小村莊如今林木蔥郁,平地涌泉,宛若世外桃源。踏入小鎮,身著漢服的演員們用一支雅樂迎賓舞將游人引入禮樂世界。借助數字化設備,孔子和弟子們學習的場景得以重現,五御六藝文化被設計成互動闖關游戲,供游客體驗式學習。
螺鈿、剪紙、木刻、陶藝、印染……設計獨特、精致實用、國潮味十足的山東手造產品在此展銷,引得人們紛紛被吸引,駐足詢問產品的特色、亮點。
夜幕降臨,大型禮樂盛典《金聲玉振》在尼山圣境拉開帷幕,詩、樂、舞等古典藝術形式與舞臺設置、全息影像等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一個遙遠而鮮活、威嚴而親切的“至圣先師”,從現代藝術舞臺中走來,向游客娓娓道來圣賢君子由凡入圣的故事。
文脈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又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新業態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也成為山東頻頻出圈的關鍵。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始終致力于對儒家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傳播,讓儒家文化歷經千年依然能在當下潤澤人心。目前,山東與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掛牌成立4個海外分中心,出版尼山文庫、尼山叢書,組織實施“尼山學者”計劃、“青年漢學家培養計劃”,與全國16所高校合辦中華文化研究生院,培育儒學研究后備人才。儒家文化也通過文化“兩創”路徑,為山東人文經濟、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敬畏歷史,才會有更好的未來。”歷史文化學者紀連海認為,任何國家能發展到現在,都是有一脈相承的歷史積淀,站在未來的角度上,需要向歷史致敬。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雖然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只有短短兩天的時間,但從1到10,“尼山聲音”正越傳越遠,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來。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