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聲音何以“對話”世界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劉蕾 日期:2024-07-14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尼山論壇探索文明對話新路徑,推動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容升級。
在孔子故里談古論今,是種怎樣的體驗?7月10日至11日,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下簡稱“尼山論壇”)在孔子故里山東濟寧曲阜尼山迎來第十屆,本屆論壇主題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
正如儒家思想傳承千年,時至今日依舊為中華文化注入源源活力,尼山論壇也在十余年的創新發展中,凝聚和促成共識,以文明對話的形式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探索解題“方程式”。
文明需要對話
近年來,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日趨嚴峻,良性的文明對話有助于消除隔閡,對話的迫切性不言而喻。提出“文明對話”理論的著名儒學思想家杜維明認為,文明對話必然成為人類進一步發展不能忽視、不能掉以輕心的一條寬廣道路。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頂流人物”,其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儒家經典學說深受海內外歡迎。儒家思想在傳遞中華文化語境下的道德準則的同時,也為全球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帶來了重要啟發。
正如論壇發起人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所言,中國文明、中國人的智慧能夠供給世界參考來促進世界和平。“通過對話減少沖突,世界和平保險系數就會增大。”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論壇以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核心,正日益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中外嘉賓參加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式。梁犇 攝
從首屆聚焦“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到第三屆論道“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從第五屆在“同命同運,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探討責任與擔當,到第九屆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建言獻策,再到今年共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可以看到,尼山論壇充分發揮地處孔子家鄉的優勢,為中外文明對話搭建交流場域所作出的努力;亦可以看到,在“和而不同”理念之下,文明之間的差異正成為不同文明互相學習的寶貴資源。
國際儒聯副會長、德國漢學家協會主席、德國圖賓根大學資深教授施寒微對此感受頗深。他在出席第九屆尼山論壇“東西問·中外對話”論壇時表示,世界發展到現在,西方和中國已不應再繼續討論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而是到了互相學習的階段。
古有孔子講學群賢畢至,今有尼山論壇匯集全球文化交流使者。從創辦之初參會專家僅30人,到2023年來自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余位中外嘉賓齊聚尼山,再現群賢論道的熱鬧景象,尼山論壇“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容升級。據悉,第十屆尼山論壇國際嘉賓出席規格和數量均創歷屆之最,國際學者占比超50%。
“引進來”“走出去”并重
以開放、包容之姿創設的尼山論壇,并沒有拘泥于單一的高端學術論壇形式,在持續提升辦會規格的前提下,也在逐步拓展為人文綜合論壇,推動對話范圍從學界走向社會各界,并呈現出向著官方化和民間性雙向延伸的新趨勢。
比如,第三屆論壇期間策劃了“青春迷你版”的尼山論壇,讓來自中、日、韓、新加坡等同屬儒家文化圈國家的年輕博士生,就“不同文明視域下的倫理根源”與“儒家傳統倫理與現代性”的議題切磋過招;在第四屆創新舉辦以女性為主題的“尼山世界女性論壇”,推動女性走向世界文明對話的前臺;第七屆則首設中醫藥分論壇,以仁者愛人、包容共生的儒學思想講述中醫智慧,促進中醫藥國際化交流。
如今,尼山論壇已構建起“主論壇+N場分論壇+系列文化體驗”的舉辦體系。以第十屆尼山論壇為例,與會嘉賓不僅能夠感受中意專家學者就中意古典文明展開思維碰撞,暢聽中華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如何和合共生,還可以探訪尼山圣境,漫步魯源小鎮,欣賞《金聲玉振》大型禮樂表演,近距離感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的魅力。
在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看來,新增的分論壇更多呈現出民間色彩,體現了較大的自由性和多元化,討論的議題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了人文交流真正走深走實。
除了“引進來”,在全球范圍內邀請文化交流使者到尼山做客,“走出去”也是尼山論壇的重要部分。歷屆論壇以分論壇的形式,已在泰國、意大利、奧地利、希臘等多國舉辦了內容豐富的海外交流研討活動,同時聯合研究生院專項研究生研修、青年漢學家培養計劃等開展貫穿全年的研修交流活動,通過建立常態化的文明交流互鑒機制,進一步推動論壇層次能級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年4月在韓國成均館舉辦的中韓儒學對話會,6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辦的中印尼文明對話等,已提前為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舉辦鋪墊了聲勢。
為全人類發展問題“求解”
得益于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特質,“大同”“存異”“在價值理念上尋求最大公約數”等原則性理念,為中國在中外文明對話中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尼山論壇作為一個“求解”中外文明之問的對話平臺,所承載的價值不止于此。在王學典看來,尼山論壇創立之初,就嘗試用對話解決長久以來人類世界存在的各種紛爭。
因此,歷屆尼山論壇主題與不同時期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緊密呼應。2016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在此背景下,第四屆尼山論壇以“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邁向綠色·簡約的人類生活”為主題,從儒家思想中汲取生態平衡、綠色簡約的發展理念,與海內外嘉賓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為思考人類如何永續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再如2021到2022年期間,在全球文明對話受阻的情況下,尼山論壇力邀全球眾多專家學者與政要,以論壇為紐帶,努力嘗試用文明交流破解文明沖突,探尋人類共同價值,重新凝聚和鍛造共識。
從探討宗教倫理尋求和諧信仰關系,到探究傳統文明與生態文明、現代文明之間的聯結,以期共擔責任,應對全球性挑戰。十余年來,尼山論壇對于文明對話和發展議題的思考,始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來自全球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專家學者也因尼山論壇而匯聚,為消弭古今中西文明沖突,帶來了解題思路,并以每年達成的“尼山共識”,敦促將對話成果落實為實際行動。
今年,第十屆尼山論壇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主題之下,將“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傳承和創新”“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等議題納入進來。可以看到,在人類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既展現出了跨越時間和空間范圍的普適性,同時也正在面臨著如何以新形式適應現代化的關鍵課題。
正如在王學典看來,“如果說以往九屆論壇致力于現存文明形態如何相處的話,那么未來十年尼山論壇將聚焦在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構建上。”這意味著,在未來,尼山論壇將向著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孕育平臺方向發展,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文明對話”求解新答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