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論道:專家學者探尋化解文明沖突之道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趙曉 日期:2021-09-29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8日迎來閉幕,在閉幕前舉行最后一場主旨演講。 梁犇 攝
“文明對話應在存異中求同,以‘同’為人類共同價值平臺建構全球文明”“講好中華經典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消除文明沖突和民族敵視”……專家學者28日論道尼山,聚焦文明交流互鑒、相融相通,探尋破解文明沖突之道。
當天,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迎來閉幕。在閉幕前的最后一場以“文明的融合與人類命運”為主題的主旨演講中,來自中外高校的6名專家學者為人類世界消弭分歧、化解文明沖突提供更多視角和見地。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主持了本場主旨演講。
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主持本場主旨演講。 梁犇 攝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各國不應深陷“文明沖突”陷阱,要倡導文明對話。為什么要倡導文明對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給出他的答案。“未來的人類文明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現有世界文明格局之中某個既有文明系統的‘一家獨大’,應當超越復數文明傳統,建構一種單數的全球文明。”黃玉順認為,文明對話的目標是共建全球文明,這種全球文明不是任何形式的文明沖突可以達成的,只有通過文明對話中的“共建”才能達成。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作主旨演講。 梁犇 攝
黃玉順進一步說,真正的對話,不是爭辯、爭執、爭強好勝,而是在對話中尋求共識。為建構全球文明而開展的文明對話,需要儒家“仁”的情感、“誠”的態度。“儒家文明應首先完成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再與其他文明一同共建全球文明。”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作主旨演講。 梁犇 攝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從經典文獻的普適價值切入,思考如何借此化解文明沖突。舒大剛說,經典具有大道之源、知識之府、化民成俗、流傳萬世的普適價值。當前,中國提倡文化自信,首先應該喚醒經典記憶,中華經典的積極意義和普遍價值更應得到充分展示和宣傳。“講好中華經典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念,就能與國際范圍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接軌;講好‘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消除國家對立、民族敵視;講好‘詩書禮樂’,就能為構建文明社會、和諧世界提供范本;講好何為小康社會、大同理想,就會為實現世界大同、人類和平貢獻力量。”
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國良作主旨演講。 梁犇 攝
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國良在演講中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發展,特別是經歷近現代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融匯之后,依然有自然精神、仁義精神、民本精神、生生不息精神、天下主義精神等五種精神傳統薪火相傳。其中,天下主義精神指的是打破宗教、國家的界限,針對世界發表思想文化原理,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五種精神傳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創新轉化,不僅可以成為全人類共同價值,還有助于當代中國建設自身話語體系。”
王學典在做會議總結時表示,當今世界,各種傾向與力量在爭斗、博弈,全球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大了世界政治、經濟變局。面對關系復雜的多樣化世界,關于人類的理想和歸宿問題,各民族、各國家、不同文明都在提供自己的思考。在思想與文明的碰撞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為全球提供了一個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藍圖。“人類只有在文明交流對話中才能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重建一種能夠共享的新生活方式,為人類命運的歸宿尋求一種穩定的終極依托。”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