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出自孔子的《論語》,說明新知識、新學問往往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引用這句話,以...
萬壽巖遺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屬于舊石器時代遺址,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約4萬年前,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在這里完成。 20多年前,由于三明鋼鐵廠的礦產...
《格薩(斯)爾》《瑪納斯》和《江格爾》是中國三部偉大的英雄史詩,分別源自藏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的悠久傳說,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及。這三部偉大史詩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世...
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在廈門舉行。在歡迎宴會上,習近平主席這樣介紹他曾工作過的城市:“廈門風景秀麗,氣候怡人,是中國著名的海上花園。一個多月前,有‘萬國建筑博物館’、‘國際歷史社區’美譽的鼓...
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千年的中國看西安”。 西安的歷史文化遺產濃縮了中華文明鼎盛時期的精華。 西安,古時曾立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 開元年間,唐朝主政者勵精圖治,國力進入全盛階段,開創了盛世局面...
“午夢西湖泛煙水,畫船撐入荷花底”。千年前詩人夢中的景色,我們今天仍能看見。而西湖的今日,與習近平同志有著密切的關系。 2003年9月2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視察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時這樣說:“要把保護...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鄉。這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勤勞的人民。我愛自己的故鄉。”這是習近平同志為《正定古今》撰寫的序。 四十多年前,剛剛從政的習近平同志,以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精神,探索走出一條保護...
文載于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者襄見。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 流失之殤,感...
敦煌,風是這里的主宰,把能動的都吹成沙,把不能動的都刻成畫。鳴沙山下、宕泉河邊,莫高窟靜靜佇立。崖壁上735個石窟,訴說著千年的時光。 習近平總書記曾言:“敦煌,我心向往之。”
上下五千年,“中國”之稱從何而來?在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中,能否找到“中國”最早的出處? 黨的二十大后,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了安陽殷墟遺址,并強調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