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文學院:黨建引領 改革賦能 推動中文學科高質量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3-18 09:51
河北大學文學院始建于1943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建院80多年來,涌現出顧隨、詹锳、魏際昌、裴學海、張弓、黃綺等學術大師以及一批在學界影響力大的著名學者,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近年來,文學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被遴選為部省合建“燕趙文化學科群”牽頭學科、教育部支持的優先發展學科、河北省“雙一流”建設優先支持學科。作為承擔著學校學科建設排頭兵歷史重任的學院,文學院以黨建為引領,全面構建“以文育人”大黨建格局,將黨建與業務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的內涵式發展,推行系列改革,獲得多項突破性成果,有力推動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高質量發展。
聚焦黨建引領 提升高質量發展的領導力
強化政治引領,凝聚共管合力。學院把理論學習、破解難題和推動發展有機結合。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四個一”學習模式,即1位班子成員領學、聚焦1個專題、破解1個難題、制定1個方案。建立健全“黨政領導會商機制、學院班子務虛會謀劃、黨政聯席會決定、專題會議推進”的工作制度安排,學院黨政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建強組織體系,發揮堡壘作用。學院健全“三位一體”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委引領和支撐保障作用、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組織建設,把支部建在科研團隊上,建立黨支部與教學科研團隊、黨小組與教研室的共建機制,將支部建設與學科發展有機結合。開展項目化黨建模式,深入謀劃“一支部一品牌”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營造良好氛圍。學院實施青年人才幫帶機制,為新引進教師配備師德、學術導師,制定培養目標和保障措施,助力青年教師成長成才。近5年學院教師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評國家級青年人才,2人獲寶鋼優秀教師獎,6人次榮獲“河北省模范教師”“河北省先進教師”“河北省師德標兵”“河北省教學名師”等榮譽。
聚焦人才培養 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戰斗力
加大引育力度,打造“雁陣式”人才格局。學院遵循“頂尖人才領航、中堅骨干支撐、青年學者蓄力”的思路,引育結合,構建梯度合理的人才隊伍。現有專任教師92人,國家級人才8人次、省級人才17人次,博士學位教師占比95%,形成以國家級人才和學界領軍人才為引領,以成果有顯示度、在學界有知名度的中青年骨干為中堅,以每年引進不少于10人的優秀青年博士為儲備的“雁陣式”發展良性格局。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幫扶培育力度,聯合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共同設置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項目。
健全工作機制,完善“三全育人”體系。學院構建“教學科研共育、兩大課堂互動、教育服務并舉”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實施導師制、讀書會制、項目制等培養方案。在拔尖班推行導師制,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為本碩博學生分別設置一定數量的科研創新項目并提供經費支持,鼓勵和鍛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學術研究。每學期舉辦讀書會,由專任教師根據研究專長確定主題,招募以本科生為主的學生參與,通過主題閱讀分享和交流擴展專業知識能力;每學期組織一定數量的學生到一線城市重點高校開展短期研學項目,感受名校氛圍、開闊學術視野、擴大學術交往。構建教學科研的“旋轉門”機制,組織學生將學院的高端學術成果創造性轉化為普及性學術活動或文藝形式。學院組織本院和本校藝術學院師生,將學院老師主持的古代詞曲領域多項國家級社科重大項目前沿性詞曲古譜解譯研究成果進行復原演唱和現代改編,與東方演藝集團等單位的音樂人、制作人合作,進行專場演出,參與國產大游戲音樂制作和文化市場推廣等,并從數千首古譜今譯成果中精選部分錄制演唱光盤后出版發行,社會反響熱烈。
搭建多元發展平臺,賦能學生成長成才。學院堅持黨建帶群團的工作理念,以先進文化為導向,以專業特色為支撐,以志愿服務為拓展,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高標準建設輔導員工作室,開展“文苑詩會”“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為你寫詩”等文化浸潤活動,形成了鮮明文學專業品牌,產出了一批創新成果和實踐范式,為更好引導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近3年,學生參加學術科技類競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7項,其中國家級獎項32項;發表論文115篇,核心及以上論文33篇。
聚焦學科建設 鞏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
秉持守正創新理念,探索學科發展新模式。學院將以往長期延續的傳統學科建設模式,調整為學科團隊建設模式,即在現有二級學科方向基礎上,遴選和凝練出有基礎有特色并有一定優勢的5個重點支持團隊和若干個培育團隊,人才引進、經費支持等均與團隊建設相銜接。組建4個教學團隊,圍繞教學成果獎和教學競賽、課程思政示范課、教育教學改革、原創性教材等進行攻堅,制定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全方位鼓勵激勵機制。2021年以來,學院獲教育部批準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1個、首批虛擬教研室1個、一流本科專業3個、一流本科課程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1門;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三等獎等國家級教學獎勵3項,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省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等省級獎勵4項。
開展有組織科研,產出系列高端成果。學院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圍繞國家戰略、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學科建設需要,設置系列專項課題,組建跨學科、跨學院、跨地域的科研團隊和課題組,高端獎項、高端項目、高端論著等方面均有標志性成果。2024年,楊寶忠教授的《疑難字三考》、郭英德教授的《明清戲曲序跋纂箋》、梁春勝教授的《六朝石刻叢考》分別獲教育部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二、三等獎。近4年來,學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2項,其中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7項(其中2024年4項,是同年度重點項目獲批數量的歷史性突破)、“冷門絕學”團隊項目2項、其他項目20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中國語文》《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頂尖期刊和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0多篇,C刊論文160余篇;在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60余部。
聚焦服務社會 釋放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力
緊盯國家戰略需求,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學院近代漢字研究團隊考釋出歷代字書、傳世文獻和碑刻文獻中的大量疑難字詞,解決大型字書中漢字形音義信息錯誤問題,為解決古籍數字化的文字“瓶頸”問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突出貢獻。學院教師長期參與漢字國際標準和語言文字領域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參與國務院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的研制和審定,參與部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審定以及基礎教育語文課標的修訂工作。通過翻譯整理唐詩、宋詞、元曲經典作品中的古代樂譜,編纂詞曲音樂普及讀物,將沉睡在古籍里的藝術寶藏“搬”上舞臺,真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梳理京津冀文脈,助力地方文化建設。作為“燕趙文化學科群”牽頭學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聯合校內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和學科群相關學科,以及京津冀有關單位和高校,開展京津冀文化、生態協同發展研究,整理出版《京津冀理學叢書》(166冊)、《京津冀生態文獻叢書》(131冊)、《抗戰時期稀見文學文獻輯存》(136冊)。著力服務雄安新區文化建設,開展對雄安歷史文獻整理、語言資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編纂出版《雄安歷史文獻系列叢書》。全面整理保定蓮池書院歷史文獻,出版《蓮池書院山長文叢》《吳汝綸全集》(40冊)系列研究成果。聯合中國作協、京津冀三地作協和保定市政府,參與舉辦“蓮池文學周”活動,在學界和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與滄州市政府簽署協議,圍繞“中國大運河非遺之城”建設開展專題研究,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運河文化品牌。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