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讓年輕人越來越“上頭”
來源:海報新聞作者:范明昱 2025-03-18 09:31
穿馬面裙逛美術館、圍爐煮茶拍短視頻、追國風舞蹈《只此青綠》……曾經,一些年輕人覺得傳統文化是古板的,有些疏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開啟重新認知與熱愛。
比如《哪吒2》的成功,與影片打造出的極具東方美學的視覺符號,將漢服紋樣、道教法器、龍宮建筑等元素融入場景設計有著莫大關系。
比如斷更三年的博主李子柒,攜新作“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來”重返大眾視野,生動展現了中國漆藝的獨特美學和工匠精神。
比如,從博物館“打卡熱”到非遺技藝的創意煥新,傳統文化不再是塵封的符號,而成為年輕人彰顯個性、表達態度的新載體。
年輕一代為何對傳統文化如此熱衷?他們如何重新定義文化自信的價值?這股熱潮背后,蘊含著多重深意。
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
哪吒,一個腳踩風火輪、手持乾坤圈、腰纏混天綾的3歲孩童,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神話人物,卻在2025年新春伊始頻創神話。
不僅是故事內容的創意構思,哪吒的服飾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寶、海底龍宮的建筑風格、昆侖仙境的場景設計等,處處都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對傳統神話故事的創新演繹,激發了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更為重要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式宣言,不僅是電影《哪吒2》的爆火密碼,更是當代年輕人對抗刻板印象、尋找文化歸屬感的縮影。
他們穿漢服、學茶道、練八段錦,其實并非單純追求復古,而是通過具象的傳統文化符號,完成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尋與確認。正如《哪吒2》中哪吒對“神魔之分”的質疑,年輕人也在打破西方文化長期主導的審美與價值觀,用平視的姿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這種自信的根源,源于對文化內核的深度理解。年輕人不再滿足于表面的“打卡”,而是深入探究傳統技藝的工藝細節。漢服愛好者會考究綾羅綢緞的織法,茶文化推崇者能細數點茶與斗茶的差異,雕版印刷、傳統花道、國畫書法、漆扇制作、皮影戲演藝……正如學者所言:“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
這種由內而外的認同,從“他者”到“自我”的身份覺醒,讓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融入年輕群體生活的呼吸與脈搏。促使年輕人更愿意主動接觸、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將其視為表達自我、彰顯個性的重要方式。
傳統技藝的現代演繹
傳統文化的“出圈”,離不開創新表達的助力。
依舊以《哪吒2》為例,它的很大一部分成功,根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重構。影片中三星堆青銅器的神秘紋樣、敦煌壁畫的瑰麗色彩、川蜀山水的潑墨意境,與現代賽博朋克風格互相碰撞,打造出獨樹一幟的“新國風”美學。以及東海龍宮的蒸汽齒輪、玉虛宮的瓊樓玉宇,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年輕化的闡釋。
當然,這種創新同樣體現在現實場景中。今年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消費熱潮也為濟南明水古城送來了春風。春節期間,明水古城七登央視,涌入了近14萬人次的足跡,其中年輕人群體占據了很大比重。
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它也在與時代的交融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現代科技、設計理念和創新思維的加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年輕人面前。
站在明水古城的角度來講,今年春節,這里融合了圍爐、詩酒、美食、音樂、廟會、戲劇、花燈等多種元素,為游客打造了一場“清照泉城夢華年”。不僅有山東秧歌、章丘芯子、英歌舞等傳統非遺演出輪番上演,更有漂浮歌后、幻燈巡游、泉城巨偶巡游等創新演出,以及早酒集、一出好戲、人間甜糖妙會集等廟會市集增添亮點。
傳統文化在這里被拆解成可觸摸的日常,游客不再是旁觀者,他們在龍山黑陶館親手揉捏陶土,在齊臻堂觀賞傳統手工點銀壺,在華夢燈坊描畫六角宮燈,在鴻升布坊親手將紗布染色,在榮華閣體驗非遺“絨花”……
將非遺與大眾消費相結合,通過現代的審美與科技煥新非遺工藝,或嵌入生活場景,以快閃、展覽、線下空間等方式,讓非遺變得觸手可及,自然會讓年輕群體愛上這種跨界融合賦予非遺新生命的方式。
情感共鳴背后的文化密碼
年輕人為何愿意為傳統文化買單?答案藏在“故事的溫度”里。
一件馬面裙承載著織錦工藝的千年傳承,一盞花燈訴說著家族手作的溫情。《哪吒2》中龍族被困海底的悲劇,則暗含對階層固化的批判。這些敘事讓傳統文化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充滿人性張力的生命體。
濟南的文化建設工程便深諳此道,通過挖掘老字號背后的匠人故事,讓年輕人看見手藝背后的堅持與熱愛。
例如,章丘鐵鍋的“三萬六千錘”工藝通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Ⅲ》走紅,不僅因其品質,更因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打動了觀眾。
例如,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皮影的濟南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娟,她的高祖父李克鰲是濟南皮影的創始人。從“手藝人”到“守藝人”,一束燈影傳百載,一方戲臺換新顏。
例如,吃油旋喝泉水唱著歌長大的盧利華,40多個春夏秋冬,她從喜歡吃油旋的小姑娘,成長為省級非遺油旋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傳遞給世人的,是留在記憶中的老濟南味道。
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技藝和符號的堆砌,更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每一個傳統習俗、每一件傳統工藝品背后,都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被這些故事和情感所打動。傳統文化背后的溫度,讓他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溫暖,引發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連結,使得年輕人更加珍視傳統文化,愿意成為其傳承與發展的使者。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正以青春的姿態重新定義自身。年輕人用熱愛解構陳舊,用創新延續經典,讓文化自信成為一場“無須迎合的真誠分享”。正如網友所言:“總有一個時刻,會讓你發現自己‘傳統文化的DNA動了’。”
這場令年輕人“上頭”的狂歡,終將沉淀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印記——古老,卻永遠年輕。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