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開啟
來源:新京報作者: 2025-04-21 09:25
4月15日,“文化名家進校園”活動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圖為作家王蒙分享“語言和文學的魅力”。
4月15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新京報社、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的首都大學生青春讀書會暨“文化名家進校園”活動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這是2025年“書香青春 閱見未來”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的開篇,全年共計劃舉辦10場活動,首場活動特別邀請了原文化部部長、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與來自首都59所高校的四百余名師生代表分享“語言和文學的魅力”。
談語言的力量
文字中承載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我5歲的時候看的第一本書,叫做《小學生模范作文選》,里面有一篇寫道‘皎潔的月兒升上了天空’,一下子就把我鎮住了。原來只知道月亮的亮和太陽的亮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才知道月亮的亮叫‘皎潔’。”王蒙一開場就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知道“皎潔”這個詞語時的震撼,從修辭中感受到的文學之美。
在王蒙看來,在恰當的場合使用正確的形容詞,會讓整個場景變得十分美好,“有了修辭以后,就會出現一些非常美好的語言。”曹操在華容道上遇到關羽時,一句“將軍別來無恙乎”讓自己得以死里逃生;舒婷在詩句里寫“也許有一個約會至今尚未如期 也許有一次熱戀 而不能相許”,描述了等待愛情的美好與遺憾,“文學有時候寫遺憾,比寫成功還成功。”
與此同時,王蒙認為,語言也擴大了人們的智慧與認知,語言發展了人們的思維,“很多東西是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鼻子聞不到的。我們講道德、哲學、思想、三觀、信念、理念、信仰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我們對語言和文字的體會,語言和文字的體會就是我們的心靈的方向。”王蒙表示,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語言不但自有其含義,并且作為一套符號,本身就很美好。
美好的同時,語言也擁有直達人心的力量。王蒙以對聯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學樣式為例說道,左宗棠有一副對聯寫的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就是說一個人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時,要對自己有信心。困難、麻煩、艱苦這都是成才必須經歷的,什么困難都沒經受過,也就沒有真正的成就可言。”林則徐從西安出發赴伊犁。在和家人告別之際,盡管前途未卜,他仍憂國憂民,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王蒙看來,語言文字中承載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其世界觀,從而推動人一直向前,“語言具有這樣的精神力量和功能。”
此外,當天,王蒙還以《紅樓夢》、精衛填海為例分享了小說、神話故事等不同的文學表現形式的獨特魅力。在其看來,文學可以寫實也可以充滿想象,帶人走進不同的世界、推動人不間斷地學習。
談學習
“學習能幫助你,學習讓你永遠有自信”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中,91歲高齡的王蒙精神矍鑠,不顯疲態。其間更是引經據典、吟詠詩句、侃侃而談,不僅帶領觀眾穿梭于文學的殿堂之中,也不時穿插幽默的言辭,引發全場大笑。
“網上有人冒充王蒙寫慢生活,還有人說‘你寫得真好’。我看了以后都想哭一場,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作品,我這個人怎么會慢呢?我是個急性子。”全場大笑起來,王蒙接著舉例,自己有一年參加高校作文評分,在同組其他兩位評委剛看到兩三行的時候,自己已經看完了整篇,“但是我不敢說我看完了,這樣顯得我沒有認真審閱,我就練練氣功。所以我不是慢生活的提倡者。”說到興起,王蒙現場“辟謠”,“還有一篇說我跟多少老同學在一起,這也是假的,我都沒有上過多少學,高一上了半年就調出來工作了,我哪有功夫找老同學?”
不過,王蒙表示,雖然只上過半年高中,但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學生,“我什么都在學。”王蒙表示,自己先是學會了維吾爾語,并且延伸學會了烏茲別克語,“在塔什干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我讓記者直接用烏茲別克語提問題。”
此外,王蒙還會日語、俄語、英語等多種語言,“我一個寫作的人,我要做社牛,我絕不是社恐。”王蒙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告訴學生們:“無論如何要學習,學一輩子,不管碰到什么事兒,學習能幫助你,學習讓你永遠獲得快樂,學習讓你永遠有精神力量,學習讓你永遠有自信。我在這里和大家相約,我們還要一塊好好學習,茁壯成長。”
談人工智能
技術越發達越需要有創造力的寫作者
講座結束后,迎來了大學生們期待的互動環節,大家頻頻舉手,提出青年人的時代困惑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的問題。
寫作的過程當中,是下筆之前思考更多,還是寫作過程當中再深度思考?王蒙表示,下筆之前是絕對有思考的,而且需要琢磨好要不要動手寫、要不要開這個頭。有人會說沉浸其中之后寫作就是一種下意識的活動、完全不需要思考,“這種說法稍微夸張了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有考量。”他還提到,如果能有幾個月的時間寫一篇小說,會覺得特別快樂。
針對文學的生命力,王蒙表示,語言的力量、靈魂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創造的力量永遠不會過時,并表示自己也看過一些人工智能寫作的律詩,“音韻、平仄、對仗都非常準確,但是它沒有一個主體。我們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其實是在讀作者,托爾斯泰的作品跟巴爾扎克的作品永遠是不一樣的。沒有主體的文學不是文學,只是一個范本。”在王蒙看來,“技術越發達,就越是需要有個性、有天才、有驚人創造力的寫作者,也需要有這樣的讀者,至少要知道什么叫創作、至少懂得為創作而感動。”
王蒙也講述了壓力對于青年人的必要性,困難面前不能選擇“躺平”,鼓勵大家積極面對生活和學業,“為什么積極呢?我沒有理由消極啊!”一句話引發臺下掌聲和歡呼聲。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研一學生陳與夕也被這一回答觸動,“他為年輕人如何積極健康地生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王蒙的講座也讓大學生們感觸頗多。“王蒙老師說‘如果生活沒有美好的修辭,你活的冤不冤啊’,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在讀博士生呂楊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歡文學閱讀,也愿意去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文字是有魅力的也是有力量的,王蒙老師的講座加深了我對于文字力量的信心。他到如今這樣的高齡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學習的熱情,這是我們當代青年人所需要學習的,要保持這樣一份熱情,以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各種各樣的挑戰。”
記者注意到,當天還有學生帶著專程買來的《青春萬歲》前來聽講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研一學生陳燕非常開心自己得到了王蒙老師的簽名,“我之前就看過這本書,老師的文字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原來他們在那個年代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是那樣想的,我們這個年代也會遇到一些有共性的問題,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