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厚養禮葬”說開去
來源:“山東宣傳”微信公眾號作者:呂紅蕾 2025-04-04 10:39
清明節,是一個鐫刻在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特殊節日。
在山東,一場關于“體面告別”的文明實踐,正從傳統習俗的厚重土壤中生長出新的枝葉——它既扎根于千年禮俗的深厚土壤,又綻放出契合現代文明的新芽,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對孝道精神的當代詮釋。
圖源|新華網
一
萬事善為首、百善孝為先。在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孝”始終是貫穿生命禮儀的核心。
傳統喪葬習俗中,從“停靈三日”到“潑湯祭奠”,從“摔老盆”到“守期燒七”,繁復的儀式背后,是對“生者盡孝、逝者安息”的追求。然而,這種追求也曾異化為攀比與鋪張,背離了“厚養薄葬”的古訓。
如今,“厚養禮葬”的理念在齊魯大地被重新喚醒,成為新時代孝道文化的生動注腳。這一理念強調,子女應在父母生前悉心照料,以陪伴與關愛踐行孝道;在父母離世后,應以簡約而不失莊重的方式寄托哀思,摒棄鋪張浪費與形式主義。
“生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堆灰。”子女在父母生前盡孝,遠比葬禮上的奢華排場更有意義。
這種轉變,讓孝道回歸本質——生命的尊嚴,不在于葬禮的隆重,而在于親情的真摯傳遞。無論是生前的陪伴,還是逝后的追思,都應以情感為核心,以尊重為前提。
在山東多地,“鮮花換紙錢”“黃絲帶寄哀思”成為清明追思親人的新表達。濰坊靈山仙莊公墓連續多年推行“鮮花換紙錢”祭掃活動,前來祭掃的市民可憑紙錢等焚燒祭掃物品向工作人員換取鮮花;濟南烈士陵園設置追思墻,市民懸掛手寫心語的黃絲帶,將哀思轉化為公共空間的情感共鳴,延續了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核;煙臺市蓬萊區推出的“代客祭掃”服務,由工作人員代為擦拭墓碑、敬獻鮮花,并通過實時照片、視頻傳遞儀式細節,讓身處異鄉或行動不便的家屬實現“云追思”。
濰坊靈山仙莊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
圖源|“濰坊民政”微信公眾號
這些創新并非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孝道精神的創造性轉化:以環保、安全、溫情的方式,將對逝者的懷念升華為對生命的敬畏。
更有深意的是,生態安葬的普及。1991年,青島首次公開海葬,至今已有3.3萬名逝者與海同眠;濟南玉函生態示范園以景觀公園為設計理念,推出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魂系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后人”的生態安葬理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臨沂市沂水縣在全國率先實行“殯葬全免費”政策,逝者統一免費安葬在公益性墓地,并在新建公益性公墓配套“壁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深埋葬”等五類生態安葬區,相關費用由當地財政部門承擔。
一束鮮花可承載千年孝道,一方海疆能安放永恒思念。當生命以最輕盈的方式回歸自然循環,文明的厚度便在青山碧海間悄然生長。
二
在傳統喪禮中,“摔老盆”需長子完成,碎片象征逝者帶走“人間鍋灶”;出殯時砍門檻三斧,寓意“毀家致哀”,這些行為實則是孝道文化的傳遞。
面對老齡化社會與城市化進程,孝道在現代社會的實踐已成為文明傳承的必答題。山東的“厚養禮葬”實踐揭示:孝道不是凝固的教條,而是流動的精神,其生命力正源于對社會痛點的創造性回應。
比如通過政策引導,將孝道責任從家庭延伸到社會,構建起“家庭+社區+政府”的立體化養老體系。濟寧曲阜設立“孝老基金”,子女繳納的贍養費由政府按比例匹配,既減輕了家庭負擔,又強化了孝道觀念。青島建立的“時間銀行”制度,鼓勵年輕人通過服務社區老人積累養老積分,將單向度的家庭義務轉化為可持續的代際契約。這些舉措讓傳統美德轉化為可操作的公共政策,實現了“軟約束”到“硬保障”的跨越。
比如數字技術重構“在場陪伴”內涵,青島著力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設施、隊伍、監管體系建設,推出“家庭養老床位”式養老模式,洗澡、理發、吃飯……老人在家里只需打一個電話,專業的養老機構就可以上門為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這些實踐將孝道從物質供養擴展到情感陪伴,契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這種“反向孝道”正在重塑代際關系,讓孝道從單向贍養變為多向互動,體現了傳統倫理與現代生活的創造性融合。
比如生命儀禮呼喚“意義再生產”,多元殯葬形式的背后,是生死觀的時代變遷。無論是海葬的壯闊、樹葬的靜謐,還是網絡祭掃的便捷,折射的是生死觀念的變革,都應被尊重。孝道儀式感不應拘泥于形式之爭,而應聚焦意義重構——既要尊重個體對生命終結方式的自主選擇,又要守護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核。關鍵在于,通過創造性轉化,使傳統儀軌與現代文明達成和解,讓每一個生命故事都能在集體記憶中找到安放之所,實現個體敘事與文化傳承的和諧統一。
最體面的告別,不在儀式的隆重,而在記憶的溫度;最文明的祭祀,不是形式的固守,而是對生命價值的永恒致敬。唯有在叩問傳統深度與擁抱變革勇氣的共振中,對生命的敬意才能既守住文化根脈,又守住情感根基。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