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論壇在京舉辦
來源:“實修實學”微信公眾號作者:姚洪越 朱康有 2022-12-27 15:39
由中國實學研究會、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國企業黨建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主題為“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六屆“問道玉淵潭”國際論壇在京舉辦。會議采取線上形式,來自全國高校馬院和科研院所90多名專家和師生匯聚云端展開討論。
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李中奇在致辭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要不斷加大和國際學者的交流和合作,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堅守中華立場;從其他國家和文明中汲取養分,面向世界推進學術研究、增加影響力。
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王杰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實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流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基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支撐要素。論壇研究如何把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深邃的理論素養。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秘書長趙慶杰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兩個結合”的最新論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的歷史定位,凸顯了在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深厚資源、豐厚沃土的價值以及中國共產黨通過理論創新、治國理政、建設國家推動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提升中國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擔當。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魯娜教授主持了上述開幕式講話。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書記羅文東研究員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科學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豐厚資源。我國有大量優秀文化成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韓國檀國大學金周昌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是吸引東亞知識分子的重要內容,儒學從帝國儒學到民主儒學的轉化發展,可以從這一思想中汲取智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儒家哲學思想結合,可成為一種新的哲學理念,并能推動民主發展,克除帝國儒學弊端。
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強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中國人的普遍思維方式和中國人民的精神信仰,從而融入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黨的長期執政,最終靠的是人民群眾文化的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維系和統一起來。
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顏利指出,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講好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的精彩故事,創新發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重視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
天津大學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中心朱康有研究員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講到并概略闡述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觀點,是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其歷史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應從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上,深化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
河北大學田海艦教授指出,要“馬中西”相融通,摒棄“體用二原”的思維模式,處理好民族性與世界性、先進性與大眾性、現實性與超越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傳承性與創新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有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融入日常生活世界。
山東大學吳文新教授指出,時代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這是一個實踐歷史和理論邏輯并行且相互作用的過程。融通的基本方法是以“馬魂中根西用”為原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綜合創新,最終形成“中華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
北京科技大學宋偉教授指出,從中國共產黨依靠黨的自我革命、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以及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實現新發展等方面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黨治國的創新舉措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參考范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機關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劉志明研究員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和創造性升華,為我們樹立了“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
北京外國語大學田辰山教授指出,人類迄今為止主導走向的是一條精神異化與物質異化道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皆是優化共生體系的學說,二者結合必將開創人類第二次啟蒙的文明新形態局面——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世界秩序。
日本北九州大學鄧紅教授指出,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將宇宙分為自然之大宇宙和人心之小宇宙,融通古今東西不變之理,認為人的價值在于道德自覺性,強調明本心的思想教育,主張明實理、做實事,提倡簡易直截的實踐學風。這啟示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建立在“仁愛”這個共有人性基礎和道德精神依托之上。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鄧國峰教授指出,要深刻認識到網絡空間中呈現的話語渠道多元化與話語權力去中心化、安全治理精準化與滲透方式隱匿化、協同治理簡易化與虛實疊加復雜化、風險隱患窗口化與脫離現實割裂化等特點,通過長效機制實現網絡意識形態的治理。
衡水學院魏彥紅教授指出,董仲舒“調均”思想的起點是一種經濟調控政策,其意義在于社會制度的完善,更傾向于儒家價值觀念的融合與滲透,對今天調節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以及社會各階層的管理上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首都師范大學孔德立教授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可以以共同體的形式存在,是因為中華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認同。近代以西方民族與文化為參照,以漢族為主體,凝聚其他少數民族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
華僑大學薛秀軍教授指出,在與歐洲現代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華文明逐步孕育和生成了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現實整合,必須以既源于現代化又能對現代化進行“原創性”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為中介。要以大歷史視野分析和把握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對話互動。
重慶郵電大學鄭潔教授指出,要積極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意蘊,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守文化自信自強的文化底色;大力發展高質量文化事業,創新文化服務模式,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站穩根基,開啟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篇章。
北京科技大學李艷艷教授指出,文明問題涉及民族、國家的認同,同時又是超越民族、國家等傳統認同對象的嶄新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承了現代性的基本精神,超越了以犧牲人自身的發展為代價來服務于資本增殖的現代文明模式,采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嶄新現代文明道路。
北京大學楊柳新副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意味著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興起——既超越了當今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又繼承了中華傳統德性政治文明的精華。馬克思主義為新政治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道德批判價值準則,中華傳統提供了綿延數千年的“活”的德性政治文明根基。
沈陽師范大學劉潤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證明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兼容性,超越了一直以來被西方奉為市場經濟圭臬的個人本位價值觀,打破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價值中立”說,解構了現代市場經濟的西方宗教倫理和資本主義一元文化闡釋,為現代市場經濟提供了社會主義文明治理新路徑。
江蘇師范大學梅良勇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論斷,這是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河北農業大學祝大勇副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理論源出于又豐富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發展理論;創造了超越于資本主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而深刻的共產主義意蘊和指向。
衡水學院曹迎春教授指出,傳統文化中的樂觀精神、憂患意識、擔當精神、創新精神等,匯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并成為其核心內涵。其中,董仲舒思想便是一支重要的精神支流。北京理工大學陳洪玲教授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正確的斗爭方向化解重大風險挑戰,秉持堅定的斗爭原則鞏固黨內團結,運用靈活的斗爭策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供了重要保證。
北京大學王久高研究員指出,實現中國革命紅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應準確理解歷史文化的精神、精髓;要有問題意識,著眼于時代和社會需要,賦予新的內涵和形式;具備可供轉化和創新的豐富的土壤和環境;廣大人民群眾是實現“兩創”的活水源泉。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任國征研究員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要深入挖掘、系統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當代價值,構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話語權。
北京工商大學趙春麗教授指出,黨的“自我革命”話語是不斷對自身發展狀況進行凈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話語的集中表達。它反映了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長期持續獲得普遍的政治認同和獲得人民擁護的功能,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與國際話語權問題。
武漢理工大學雷江梅教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類軸心文化之一,既以博大精深的內涵意蘊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文化滋養,又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培育著中華兒女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富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
北京建筑大學張國副教授指出,要加強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發展脈絡,連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相關重要論述加以比較,并關注它在具體工作方面的貫徹執行,開展多學科研究。
北京工商大學田建華副教授指出,用科學性、批判性、時代性原則來審視區域傳統文化,繼續深入挖掘區域文化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發展高質量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讓區域文化實踐助力民族復興。
北京工商大學楊春花副教授指出,中國傳統信仰整體上呈現以下特征:神權依附于王權;非常注重現實生活;很強的功利性和多樣性;相對重形式而輕內容;具有融合性,信仰對象多種多樣。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生王志威采用民族志方法論,以“日常國族性”、“國族/民族主義話語”與“‘狂歡節式’的(中文)互聯網”作為理論框架,分析了國族認同如何在中文互聯網上被各種社會政治行動者(尤其是普通網絡用戶)進行話語(再)生產。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姚洪越副教授最后總結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主體,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活力的主體;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時代躍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基礎和資源,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更好發展。部分高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會并發言。
編輯:高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