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錦 | 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專家觀點精彩紛呈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3-11-25 22:19
11月24日,在“文化傳承發展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優秀儒學社團、儒學專家學者代表進行了分組研討,現摘選部分專家學者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彭彥華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學術研究部負責人、研究員
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到形成“兩創”方針,再到提出“兩個結合”重要思想,不僅體現出我們黨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思想品格,也為我們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傳承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傳統文化已經被納入治國理政的新高度,當今應甄別在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適應時代精神的優秀成分,弘揚精華,善用儒家文化。
解光宇
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會副會長
朱熹認為孔孟之學才是中國文化之本,并與程洵多次辯論,最終程洵同意朱熹的觀點,致力于儒學研究。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朱熹引導程洵讀《論語》《孟子》等書,以探其本;二是指出“理之所在,即是中道”,批評程洵“窮理之要,不必深求”的錯誤觀點;三是《西銘疑義》與關學解讀;四是討論持敬寡欲問題,肯定程洵 “能持敬則欲自寡”的觀點,但也指出其中的不準確之處。朱熹繼承孔子“博我以文”的教育指導思想,體現了“為往圣繼絕學”的責任意識、傳播意識和擔當意識,為儒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肇中
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文明意識往往在“我者”與“他者”的世界歷史性對話中呈現,進而形塑其“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雙向價值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洞見“殊性”而獲致成功,因成功而逐漸呈現出其“普遍性”取向。這一“特殊性”與“普遍性”所形塑的新型價值結構,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發展,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特殊性與普遍性辯證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演生邏輯。它對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亦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起著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
常強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文獻期刊部副部長、副研究員
新時代中國儒學社團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其從業者當本著對歷史、現實和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和立場,克服各種“成長的煩惱”,科學謀劃、大膽開拓,創新思路、精進有為。從定位上看,儒學社團及其從業者是“大眾儒學”“百姓儒學”“生活儒學”的志愿者和引領者,應全力搭建學術通向大眾、走進民間的橋梁和紐帶。儒學社團有必要做到傳播與傳承、研究與應用、事業與產業、專業性與跨界性、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把工作重點聚焦在推動化民成俗、服務百姓生活,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命運共同體,發揮資政作用、為黨委政府提供智力支撐,多方募集資金、實現持續發展等方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力爭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事業、促進中外文明深度交流互鑒、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陳以鳳
孔子研究院學術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中華傳統禮儀源遠流長,其與傳統道德互為表里,展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精神。傳統禮儀內含的教化之意、和諧之道是其發展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在當代社會依舊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新時代,傳承禮儀需要秉承時為大的原則,使其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之放入現代文明中進行科學闡釋,揚棄創新,使之助益于現代生活。在具體實踐上,傳統禮儀需要在損益中堅持面向大眾、面向現代生活,成為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容,促進社會和諧、安定有序,再塑“禮儀之邦”。
朱莉濤
江蘇師范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傳統家禮文化具有以儀立范、教以效化、懷宗追遠、整齊門內、輔佐國法等重要功能,并對封建制度的鞏固與延續、傳統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定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應發掘傳統家禮文化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和文明禮儀培育等方面所具有的當代價值,以真正實現對傳統家禮文化的傳承與超越。
王順興
河南省孔子學會黨支部書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共同特性。在諸多重要元素中,儒家遵道自強、崇德向善、循禮守正、游藝泰然的君子文化,對現代文明建設中理想人格的構建依然有著積極意義。應堅持“兩個結合”的原則,以傳統的君子文化為滋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以造就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目標,培養造就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