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正體書法的“規矩”之美——遼寧省博物館藏正體書法精品展開展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勇 戴寧馨 2023-12-04 09:26
雍正十三年誥命卷(局部)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恢宏有力的秦篆、雄渾古樸的漢隸、橫平豎直的唐楷……“合規同矩——遼寧省博物館藏正體書法精品展”日前在沈陽開展。作為遼寧省博物館首次舉辦的正體書法主題文物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包括《晉佚名書曹娥誄辭卷》《宋張即之書華嚴經卷》《元楊維楨為周文英作詩志傳卷》等11件一級文物在內的書法、青銅器、漆器等文物110余件。其中,《康熙五十二年勅命卷》、《雍正十三年誥命卷》、“左宗棠等人奏折”等展品更是首次走出文物庫房,近距離與觀眾見面。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覽“正體的范疇”部分。“正體是相對于‘草體’或‘俗體’而言的。”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張盈袖介紹,所謂正體就是在比較鄭重的場合使用的正規字體。狹義的正體是指周秦漢晉至唐書體演進發展傳承的正規典范式樣,包括西周金文、秦小篆、東漢成熟的隸書、魏晉至唐的規范楷書。
在該部分,展覽分篆書、隸書和楷書三個單元展開介紹。其中,最受矚目的展品是《曹娥誄辭卷》。此卷絹本小楷書是為表彰東漢烈女曹娥而作的誄辭,內容與《后漢書列女傳》及《世說新語》大多吻合,書心有東晉升平二年(358年)署款,故此帖又名“升平帖”。自宋至清對作者一直有王羲之與東晉佚名所書兩種觀點,今取后者。從書法風格上看,此卷的字體結構和書寫方法體現了東晉今楷趨于成熟的風尚。書心有唐懷素等題名和觀款,卷后有南宋高宗趙構、元趙孟頫、喬簣成等十余人題跋。
每一個時代的“官方字體”都蘊含了獨特的歷史韻味。展覽第二部分“正體的應用”分實際應用、文書官樣、字書字樣三個單元展開。
本次展覽中首次展出的《雍正十三年誥命卷》也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此卷包首為紅地彩織纏枝花織錦。三個誥命分別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為驍騎正參領兼戶部云南司員外郎姚應鵬本室妻室、父母、祖父母所下誥命。此誥命是赤橙黃赭紫五彩織錦云紋地,用滿漢兩種文字墨書而成。
正體書法是書法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它使中國書法藝術綿延三千年而愈加繁盛。它既有大、小篆所代表的正體早熟與審美自覺,又有其后隸、楷書體的穩定發展與繁復式樣,更有書家個性化的多彩韻味與內涵。觀眾看完展覽后紛紛表示,正體書法承載著幾千年來的中華文脈,傳遞著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