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畝書田 紙傳千年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沈曉筱 2024-05-04 14:30
紙稱“文畝”,可供筆耕;亦為“書田”,可成書籍。曾被古人冠以“文畝”之名的紙,是文字及藝術的重要載體,被譽為“文房四寶”之一。千百年來,紙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記錄、保存、傳承、傳播文化的作用,也在與人的互動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極具辨識度的中華文化符號。
在紙誕生之前,漢字主要采取鐫刻、鑄造、書寫等方式保存在甲骨、青銅器、石、竹簡、木牘、縑帛等材質之上,金石取材不易、簡牘笨重、縑帛昂貴,這些早期書寫材料的不便之處顯而易見。追溯造紙術的起源,雖然民間普遍認為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但與蔡倫同時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已有“紙”字:“紙,絮一苫也。”說明當時已有紙的概念。此外,根據甘肅敦煌懸泉置等考古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實物,可以推測紙在西漢已經產生,但可能質地較為粗糙,不便書寫,直至蔡倫改進造紙術,才真正有了適宜書寫的“蔡侯紙”。北魏酈道元游歷名山大川,寫就地理名著《水經注》,其中專門記載了耒水西北的蔡倫故宅,并提及蔡倫“搗故魚網為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可見蔡倫造紙故事在后世的流傳廣泛。魏晉時期,紙日益普及,東晉《桓玄偽事》載:“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紙由此已經全面取代了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隨著造紙術的不斷發展,紙的產地、品類日益增多,而造紙的材料與工藝也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因此產生了諸多名品。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黟、歙的名紙“凝霜、澄心”、蜀中的麻紙“玉屑、屑骨”、蜀人的十色箋、江南的側理紙、王羲之作《蘭亭序》所用蠶繭紙等,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中有“歷代名紙”篇,其中梳理了歷史上的各地名紙,羅列了包括竹紙、楮皮紙、桑皮紙、麻紙、藤角紙、苔紙等在內的50余種,但仍未能盡述。
紙兼具很多功能,如用于加工包裝、傘具等生活用具,但最重要的功能是作為書寫的載體,以文本的形式發揮作用。而諸如宣紙等類獨特紙品的出現,也使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藝術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毛筆也在誕生了幾百年后終于等到了它的“最佳搭檔”。書畫家們充分利用毛筆宣紙的特點,在紙張上呈現出“枯濕濃淡”“墨韻萬變”的豐富藝術效果。正如郭沫若的評價:“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
在中國古人眼里,紙不只是書寫的工具,也深為他們所敬惜和鐘愛,是朋友、是寶物。《顏氏家訓》中提到“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米芾《寄薛郎中紹彭》中有“玉麟棐幾鋪云肪”,稱紙為“云肪”;陸游《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甚自適也》中“一寒仍賴楮先生”則將紙親切地稱為“楮先生”;蘇軾《和人求筆跡》中“麥光鋪幾凈無瑕”中的“麥光”也是一款名紙……這些情感深厚、意味深長的表達也充分體現出人們對紙的情致和詩意。
古代還流傳有不少珍視紙張的文人雅事。南唐后主李煜御制精品澄心堂紙,引得眾多文人爭相追捧。北宋歐陽修得到好友劉原父所贈澄心堂紙,便作《和劉原父澄心紙》稱“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其品質與珍稀程度讓歐陽修也忍不住感慨“誰敢在上面下筆書寫呢”?歐陽修隨后與好友梅堯臣分享了澄心堂紙,梅堯臣也由此作詩《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君今轉遺重增愧,無君筆札無君才。心煩收拾乏匱櫝,日畏撦裂防嬰孩。不忍揮毫徒有思,依依還起子山哀。”大詩人梅堯臣同樣不忍下筆,只能小心收藏防止損壞。后來蘇軾亦得知此事,在收到友人宋肇贈送的澄心堂紙后賦詩《次韻宋肇惠澄心紙二首》中也提及此事并稱:“古紙無多更分我,自應給札奏新書。”澄心堂紙通過這些古代名家的文人軼事和詩作名聞天下,并為后世津津樂道。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來看,紙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者。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約公元4世紀開始外傳至周邊鄰國,后又通過陸上絲綢之路繼續外傳到西亞、歐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宣紙制作技藝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入選介紹中明確評價:“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除了造紙術本身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傳承至今之外,紙張的使用便利與長久保存無疑更是中華文化的幸事。宋代詩人洪咨夔在《題西岳降獵圖》中有言“絹壽止五百年,紙壽千年”,從王羲之到顏真卿,從文征明到齊白石,古往今來有無數文人墨客在紙上吟詩作畫、染翰成章,正是因為有了紙,才讓他們的妙筆丹青、錦繡文章依然可以跨越時空呈現在后世面前,才讓那些歷史典籍、書信文札依然可以保留它們原本的面貌,讓我們得以從中直觀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徐徐展開的紙張長卷、水墨丹青,向世界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獨特的審美風尚與精神傳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千年的紙張已經成為中國獨具魅力的一張文化名片,在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煥發勃勃生機。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