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尉承棟 2024-06-07 10:04
近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舉行,本屆文博會設8個展館,共有超600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展,展出文化產品超過12萬件。圖為觀眾在文博會現場觀看越劇表演。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特邀嘉賓
邢廣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鄒廣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優勢。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才能清醒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選擇,準確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指向,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二個結合”。為此,本報記者對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了采訪。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請您談談,五個突出特性相互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如何從整體上把握?
鄒廣文:五個突出特性之間是一種互相成就、相生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共同塑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另一方面為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奠定基礎。第一,“連續性”意味著文明沒有中斷,意味著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舞臺上獨樹一幟。連續性為其他特性奠定了基礎,其他特性也成就了連續性。第二,創新性意味著中華文明是一個承前啟后、返本開新的過程。沒有連續性,創新性就會失去目的與方向;沒有創新性,中華文明也會失去前進的源頭活水。第三,如果說連續性更多地體現的是文化根脈的連貫性,那統一性更多地呈現出一個民族文化的現實氣象。從歷史事實來看,統一性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使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從價值認同來看,統一性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華文明連續的價值訴求塑造了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認同。第四,包容性意味著在文化多元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即中華文明是“和而不同”的。連續性為包容性提供了現實條件,包容性則決定了連續性的歷史走向。第五,和平性意味著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連續性塑造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珍視和平的文化品格,和平性則進一步為中華文明發展提供了穩定環境,使中華文明能夠打造自身文化的特色與優勢。
王杰:五個突出特性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統籌推進,才能形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合力。第一,連續性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根基,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上,強調對中華傳統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的尊重與繼承。這種連續性使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不斷汲取歷史經驗和智慧,更好地保持文化自信和認同感,有利于形成一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新型文明。例如,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就是一脈相承的。第二,創新性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動力,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和與時俱進的精神上。中國古代擁有眾多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創新,這為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提供了精神動力。創新性是推動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動力,也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保障。第三,統一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凝聚力和團結力,體現在國家制度、民族文化、社會秩序等多方面。“大一統”的傳統以及不同地區相近的語言文字、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統一性保障了社會穩定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開拓與發展。第四,包容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和諧的社會環境,體現在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與融合上。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包容性是維護國家和民族團結、實現和諧共處的重要條件。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有利于構建一個多元文化共存、和諧發展的現代文明。第五,和平性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體現在對內穩定和對外和平共處上。中國自古就倡導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強調尊重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和平發展是基本國策,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面發展。
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諸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很多重要元素,他們與五個突出特性有怎樣的聯系?
王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彰顯了中國人民對文明傳承與發展的追求。
連續性體現在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理念上。中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雖歷經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革,但諸如修齊治平、家國天下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含誠信,而誠信也是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將誠信上升到個人立身處世、國家政權安危的高度。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國古代在科技、藝術、哲學等方面均有許多創新,例如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經有關于日食的記載;公元3世紀左右發明了瓷器,在11世紀傳到波斯等,這些均對世界文明產生重要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國正努力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領導者,推動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方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其固有潛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
和平性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追求。“和平、和睦、和諧、和合”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文化智慧。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關切。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正所謂“和而不同”。從古至今,中國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具有“推己及人”的思維觀念和“以和為貴”的交往倫理。我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崇尚王道、反對霸道,追求和平、反對武力,倡導國家與國家、群體與群體、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這種追求和諧的理念,可以追溯至先秦文獻中記載的“協和萬邦”“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當今,我們積極倡導和平發展、和平共處,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為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積極貢獻。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思維既是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念,也是全人類普遍依循的價值邏輯,具有超越時間的時代價值和超越空間的世界意義,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源泉。
邢廣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其一,中華文明一個顯著特征是各民族擁有統一的精神家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統一的文化空間,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融為一體,其基礎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歷史上,中華民族、中華文明雖屢遭挫折,但中華民族融為一體的狀態并未改變,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未毀滅,依靠的正是中華文明高度的文化認同。其二,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建立在“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基礎上。“國土不可分”強調維護共同生活的疆域和空間。“國家不可亂”強調維護國家安定繁榮局面,始終保持統一穩定。“民族不可散”強調維護民族大團結,歷史上形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要保持下去。“文明不可斷”強調保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必須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足跡前進,堅持走自己的文明發展之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首先,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保持兼收并蓄的開放心態,不斷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并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完善,始終充滿生命力。橫貫東西的古代絲綢之路給中華文明與其他歐亞文明的交流提供了載體,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長期保持交流。同時,源自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等,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不同宗教信仰在我國多元并存。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能夠和睦共存,這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56個民族和多宗教的國家十分重要;保持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對國家長治久安彌足珍貴。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文明對于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王杰:五個突出特性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壯大提供理論支撐和文化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連續性提供了歷史基礎和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和生產生活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與發展的歷史根基;中華民族創造的物質、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養分。例如,現代巡視制度就起源于西漢時期的刺史出巡制。
創新性提供了重要動力。《詩經》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強調:“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始終保持創新精神。例如,在宋代,科技創造發明在數百年間保持領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科技不斷進步,中國制造也成為全球關注。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的充分應用,也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
和平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國際形象。中國一直倡導和平共處、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這種和平性深刻影響了當今中國。中國積極倡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倡導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包容的國際環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連續不斷和永續發展的牢固紐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
邢廣程: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將維護國家統一上升到中華文明特性的高度。統一國家是各族人民命運所系,五千多年文明史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統一國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各民族的命運都與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息息相關,只有統一才能維護各民族利益,滿足各民族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在漫長歷史中,各民族形成“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融為一體的基本途徑和方式。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各民族進行廣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方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路徑,是實現民族大團結的有效途徑。從包容性的視角看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正確處理中華民族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之間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
鄒廣文:中華文明塑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底色,凸顯了中國特色。從歷史必然的角度看,鴉片戰爭以來,對于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正是由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使得我們的現代化沒有走向全盤西化,而是開辟出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邁向中國式現代化。比如,連續性從根本上保證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包容性使我們吸收借鑒西方現代化優勢,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和平性決定了我們不會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從獨特優勢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也是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走出來的。“優秀”集中體現在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之中。今天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既代表了過去,又意味著未來,中華文明要向世界呈現出方向性和代表性。一方面我們強調中華文明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文明也要走向中國,在互動中使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得以延伸發展。
記者: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對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意義?
邢廣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其中,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這一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歷史內涵、深邃的理論視野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在傳承中借鑒、在守正中創新。在傳統文化中,“大一統”思想就是重要的政治理念和人文思想,中華民族始終將“大一統”視作重要價值遵循,強調“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一統”理念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只有以“大一統”的人文理念為視角,才能更深入理解“統一是歷史趨勢”。愛國主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為珍貴的核心價值。民族團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為厚重的歷史凝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認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為鮮明的歷史特征,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深層次的認同。
鄒廣文:文化是一條河,從過去流經現在、流向未來。中華文明也是動態的,不僅指向傳統文化,而且呈現出文化的未來樣態。我們既要從歷史生成的角度理解五個特性,也要站在未來視角,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發展文明特性,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以中華文明的五個特性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第一,著眼于連續性,善于把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其與時代接軌,落實到當今的文化實踐中。第二,著眼于創新性,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讓創新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第三,著眼于統一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56個民族共同參與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中。第四,著眼于包容性,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倡導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第五,著眼于和平性,既要秉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又要堅持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更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