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古跡利用有良方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李宏 張國圣 2024-06-27 09:4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夏日的周末清晨,讀書聲從重慶市綦江區東溪古鎮的萬天宮飄出,東溪鎮永樂小學校長羅浩利正帶領孩子們晨讀,為孩子們義務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誦讀輔導。
“距今有350多年歷史的萬天宮曾是四川會館。2013年進行了大規模保護性修繕,之后免費對外開放。”萬天宮的主理人綦娟說,以前,鎮上對古建筑的保護更多體現在“關門落鎖”。現在,這里“開門迎客”,利用好古建筑,使其成為孩子們讀書的場所。
“我們構建起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格局,實現了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的轉變。”東溪鎮副鎮長張先說,萬天宮常態化設置了“365書吧”,配置5000多冊圖書、期刊,定期開展非遺展示、公益講座、讀書分享會等文化活動,讓鄉村古鎮散發出濃濃書香氣。
“這里圖書很豐富,經典文學、生活百科,我一有空就會來這里看看書。”家住東溪鎮永樂村的王勇每周都會到萬天宮參加讀書分享會,去見他的“書搭子”。
“萬天宮內還時常舉行民俗活動。前些天,我們組織了一場特色婚禮,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居民圍觀。這里成了古鎮居民心里的文化交流中心。”綦娟每周都會通過公眾號對外發布活動安排,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萬天宮作為文化交流場所,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張先說,那時,綦江進步青年組成的“東溪文化劇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等多部抗戰話劇,組織了大量的抗日宣傳活動。前不久,2023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矩形結果公布,“萬天宮閱讀空間”獲“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獎”。
按照東溪古鎮的“一靜一動”規劃,已有280多年歷史的南華宮與萬天宮比鄰而建,被打造為群眾大舞臺的活動空間,定期上演非遺戲曲、古風歌舞等演出。“這個戲臺有40平方米,每周六都有群眾自導自演的節目,也可以現場報名登臺表演,有挺多人來看的。有這些活動帶動,旁邊茶攤的生意都變好了。”綦娟說。
編輯:關坤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