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包心鑒 2024-07-30 09:2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著眼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高屋建瓴制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就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總目標,突出制度改革與建設這一“主線”,其核心要義是以不斷提升制度現代化水平為導向,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堅決破除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不斷提升制度現代化水平,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線”
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表明,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推進經濟社會現代化,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因素。在制度改革上是自發還是自覺、是被動還是主動,是不同性質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區別。
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是“資本邏輯”驅動的現代化,社會制度的調整和改革是一種自發的、被動的過程。資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無限驅動和利潤無限追逐,“資本邏輯”在促進物質財富增長、提高工業化水平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利益分化、政治極化、階級對立、極端個人主義、社會畸形發展等種種“現代病”,必然產生對內剝削和奴役、對外擴張和掠奪等固有弊端,由此造成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尖銳的矛盾。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通過資本主義制度很難完全解決,甚至愈演愈烈,這就是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和制度性弊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主體和中心的現代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調整和改革為動力的現代化。這一現代化遵循“人本邏輯”,把制度改革和創新提到自覺和突出的位置。一方面,遵循現代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吸收各國現代化有益成果,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大物質基礎;一方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選擇上的一次偉大覺醒,其最突出的標志就是深化制度改革、推進制度創新,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定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深化制度改革、促進制度創新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央全會。這次全會首次提出“制度治理現代化”論,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由此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制度治理效能”論,突出強調“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黨的二十大明確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一項重大原則,強調必須“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新時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呈現出許多新內涵和新特點,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以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改革主軸”,制度改革的現代化取向更加明確,制度創新的現代化內涵更加厚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更加凸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現代化取向,必將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和宏偉目標,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依賴更為突出,對提升制度現代化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當今世界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的總人口有10億左右,而我國就擁有14億多人口。引領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既是我國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又對制度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地廣人多,發展極不平衡,制度優勢在一些地區和領域還未能充分釋放出來,一些現行制度中還存在著深層次體制機制弊端,嚴重制約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和人民群眾主體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緊緊抓住“14億多人口”這個主體要素和最關鍵環節,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積極性,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不啻是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其他方面的鮮明特質,也無不蘊涵著對制度現代化的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依靠科學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產品分配制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消除和防止兩極分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兩個結合”中增強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現代化的文化體制和文明制度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通過制度力量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又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好維護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總之,必須把制度現代化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導向,貫通于現代化建設的一切領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突出強調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明確強調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改革目標要求,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既具有深遠的前瞻性,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拓展了有效路徑。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在深入破解前進道路上問題和矛盾中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決定》深刻分析了前進道路上面臨的體制性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指明了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在深入破解新問題新矛盾中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向。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極其深刻地影響社會生產力,要求與時俱進改造傳統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極其深刻地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要求更深層次地推進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政治關系調整和改革,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同時還極其深刻地觸及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要求破除一切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提升人的現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塑造能夠擔當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重任的社會主義新人。
敢于直面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斷產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一個不斷地產生問題、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不回避矛盾、不掩飾問題,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以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在解決問題中凝聚共識、在化解矛盾中增進團結,才能牢牢堅守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方向,充分激發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支持、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眼下,現行制度體系中還存在著不少嚴重制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嚴重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部分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與現代化要求很不適應,嚴重影響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認同、價值認同和行為認同,這都是新征程上不可回避的問題和矛盾。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把激發人的主體意識、提升人的現代素質擺到重要位置。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好的制度調動人的主體積極性的作用,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同,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和制度魅力激勵人、感召人、鼓舞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動員廣大人民群眾以滿腔熱情投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各項建設中來,共同譜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篇章!
(作者系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特邀研究員,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特聘專家)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