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儒學 行知天下”大型文化思辨節目《尼山杏壇·行思天地間》——沿著先賢的足跡感悟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來源:山東電視文旅頻道微信公眾號作者: 2024-08-02 19:17
數千年的歲月沉淀,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回望先賢的智慧之光;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與先賢的智慧相伴同行。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兩個結合”中的“第二個結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大型文化思辨節目《尼山杏壇·行思天地間》,節目從二十大報告提到的十個代表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重要理念中選取“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任人唯賢、親仁善鄰、天下為公”五個主題進行追本溯源,探尋中華大地上的儒家思想,悟道天地間的中國智慧。
《尼山杏壇·行思天地間》承繼了去年外景行進式訪談的鮮活與真實,拍攝場景涵蓋北京、云南、河南、甘肅、浙江五省(直轄市),走近16個城市,尋跡17個縣區,探訪文化圣跡20余處。同時在內容建構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節目增設論道思辨環節,使內容更具廣度、深度與厚度。節目邀請了山東大學楊朝明教授、曲阜師范大學顏炳罡教授和周海生副教授、中央黨校王杰教授和王學斌教授、首爾大學郭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華僑大學寇哲明副教授、南京大學武黎嵩副教授、孔子博物館楊金泉副館長等十余位文化大家、學者,深刻剖析儒學視域下“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任人唯賢”、“親仁善鄰”、“厚德載物”五個重要理念從古至今的傳承精髓,展現了儒學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朽的生命力。
今晚19:25山東廣電主持人辛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武黎嵩,將和中央黨校王杰教授、“孔子79代嫡長孫”孔垂長等嘉賓走進濟寧嘉祥“曾廟”、浙江金華市磐安縣櫸溪村、北京國子監和孔廟博物館、濟寧鄒城市后八里溝村,一同感悟先賢“厚德載物”這一寶貴智慧。
“厚德載物”中蘊含的儒家“修身”智慧
“厚德載物”出自《易傳·象傳上·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說,大地的形勢有柔順寬厚的性質,君子要以大地為法,用敦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宗圣”曾子是儒家“五圣”之一,他不僅是孔子的弟子,還是“述圣”子思子的老師,在儒家發展史上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將孔子“一貫之道”概括為“忠恕”之道,四書之一的《大學》相傳也是由他所作,在書中他提出“三綱領”和“八條目”成為千百年來先賢們“修身立德”的基本方法,對后世中國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曾子研究院的曾令霞老師將帶領我們參觀“曾廟”,感受曾子“三省吾身”、“忠恕之道”思想的博大精深。
感受人倫日用間的“厚德載物”
節目組前往距離山東千里之外的浙江金華磐安縣櫸溪村,這里是“婺州孔氏”族人的聚居地,更是全國僅有的三處“孔氏家廟”所在地。
櫸溪村的始祖從山東曲阜來到這里已有八百多年,當初他們為何離開家鄉遠赴江南,這段故事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和“孔子79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一起走進“櫸溪村”,了解孔氏族人是如何在浙南的山水之間“耕讀傳家”,把“禮樂教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人倫日用間踐行“孝悌忠信”。
“厚德載物”思想的歷史淵源與現代傳承
節目第三站來到北京“國子監和孔廟博物館”,這里曾是曾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皇帝祭孔行禮之地,歷經元、明、清三代,以700多年的滄桑見證了中國古代教育的輝煌。
在“辟雍大殿”前,中央黨校王杰教授對“厚德載物”思想產生的原因、對中華文明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細致的解讀;嘉賓們和青年學子一起探討中國文化中的“德財”關系,“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如何與現代教育接軌等等……
踐行“厚德載物” 創造美好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蘊含著豐富智慧,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展現出磅礴偉力。濟寧鄒城市后八里溝村每家每戶的廳堂中都掛著一副對聯——“修身如執玉,種德勝遺金”。這副簡單的對聯卻蘊含著后八里溝村興旺發達的“文化密碼”,后八里溝村黨委書記宋偉將帶領我們了解“厚德載物”的智慧是如何改變讓村子用短短二十年實現從落后村到“全國文明村”的美麗蝶變。
“厚德載物”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兼容精神和廣闊胸懷,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厚德載物”的深厚思想內涵及豐富實踐,不僅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中熠熠生輝,也必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滋養、貢獻其時代價值。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