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色国产-久色视频网-久色视频在线观看-久色网-五月丁六月停停-五月sese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尚美崇德 以美培元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張穎天 2024-08-12 09:13

  編者按

  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只有不斷深化對中華美學民族性和時代性特質的挖掘和闡發,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基礎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才能使廣大青年群體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此,本版特邀請三位學者圍繞中華美育精神進行研討,以期引發學界的更多關注與思考

  嘉賓:

  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王德勝

  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

  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教授宋修見

  主持人:

  記者張穎天

  1.如何理解中華美育精神

  主持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波瀾壯闊,其中豐富的美育思想孕育出了獨特的中華美育精神。人們的審美活動和審美教育活動,都彰顯著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與特質。請談談何謂“中華美育精神”?

  王德勝:美育是面向人人的,以悅心悅身的審美感興方式提升人的感性能力、促進人的精神全面發展的養成活動,也是在現實中引導人沿著“成人”(成為全面的人、完善的人)方向不斷形成個體心靈自覺與行動自覺的過程。在中國傳統中,美育具體體現為“本于自心”的個體追求,進而積極趨向“成人”的終極完善。也可以說,在觀念層面堅守“成人”價值,在具體實踐中指向個體“成人”的身心修養,構成中華傳統美育內在的本體根基,也體現了傳統美育的實踐旨趣,突顯出中華美育精神之于人的“本體呈現”要求。

  具體來看,一方面,中華傳統美育強調“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在自然情性之上確立人性陶養的可能性,突出了人的個體修為的現實基礎,體現了美育實踐的現實性。東漢思想家王充提出“情性者,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揭示了個體成長既在整個人生發展中持續展開,又在現實人生中尋得個體成長的方向。顯然,強調美育作為人人皆須踐行也皆可踐行的現實活動,是因“本”而生、緣“本”而行的人的心靈提升改造,是從自然生命狀態向更高的生命價值世界的推進,構成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中華美育精神重視個體修養的長期性,強調人與外部相諧、人與自身相諧的過程,是立于現實而又超拔于現實的真正人的實現。“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外顯形式的“禮”,是“以樂修內”的人的本體存在的確定化。它不僅突顯了“修內”活動彌補現實中缺失的心靈滋養之“補缺”功能,還顯現了“修內”之“樂”不斷將人引向內在充實、外在相諧的人生發展之途的普遍功能。對此,哲學家馮友蘭在《一種人生觀》里曾指出,“如要個人人格,不致分裂,社會統一,能以維持,則必須于互相沖突的欲之內,求一個‘和’。‘和’之目的,就是要叫可能的最多數之欲,皆得滿足”。以審美感興方式促成的個體陶養活動,通過追求“皆得滿足”的和諧人生,積極引導個體擺脫分裂沖突的外在現實,超越當下有限的功利之欲,在更高的精神人格層面實現個體生命的完整性、心靈充實向上的內在快樂。在這個意義上,中華美育精神有著方法論的意義。

  宋修見: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民族在以美育人、以美齊家、以美治國的文明演進歷程中所體現出的人文理想、藝術風范和審美趣味,是中華美學在“人文化成”實踐中的表現與傳承。中華美育精神賦予中華民族愛美求善、自強厚德的強大文化基因,因而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著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使世代中國人始終懷有對美好生活和至善境界的深沉熱愛與執著追求。

  “以大美成大人”可以說是中華美育精神的核心內涵。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美育人”傳統中的“美”就是融自然萬物之美、藝術人文之美和生活禮俗之美的天地大美,其中既有“對生命偉大處的體貼”的“生生之美”,也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之美,還有“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生活之美。

  王一川:要真正理解中華美育精神,需要重返中國古典傳統。按照中國古典傳統去理解,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和實質都應當指向中國古代的“文”“文心”“尚文”等傳統,即是指依據宇宙萬事萬物的紋理圖式及其規律而進行的人格養成,重點是涵養“文心”素養,即以“人心”而對“天文”“地文”“人文”予以直覺式把握。對此,我在自己主編的《大學美育》中提出了“文心涵濡”的命題,目的就是用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去總結中華美育精神及其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文心涵濡”正可以說是以中國方式對于中華美育傳統的一種嘗試性總結。這就是說,中國古代美育傳統應當是那些同“文心涵濡”緊密相連的古典“詩教”“文教”等傳統方式。我的考慮是,在延續來自西方的現代美育制度基礎上重新激活古典“文心”“尚文”傳統而標舉文心涵濡,進而致力于將現代美育制度同中國古典“文心”傳統融合起來,已經變得刻不容緩了。

  主持人:美育之實古已有之,書法、音樂、繪畫等,都是美育的實踐形式。經由審美、美育的人類活動成果也深刻反映著時代美學的發展脈絡。請結合中華美育傳統和發展脈絡談談中華美育精神中包含哪些重要內容?

  王德勝:中華傳統美育提倡以個體修養來促進人不斷向內發現和強化自身的本性、本心力量,進而培養現實中的人格精神,構建供人安身立命的人生樂境。其內部包含了三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一,突出本性涵養,強調培養良善之心,提升人的現實德性。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那里,“美”包含著人的德性。孔子不僅主張“成人之美”,而且強調“《詩》可以興”,即由美育而最終達致“成于樂”的本性涵養目的。中國古代樂教思想中包含了許多有關本性涵養的要求,《樂記》就明確肯定了音樂在感發人心、培養道德情感方面的特殊作用。而老子的“為無為”,強調滌除貪欲、成見和機心,同樣體現了對人的本性涵養能力的極端重視。

  第二,強調人格美培養,追求人格美的輻射效應。儒家的“君子”“圣人”,道家的“至人”“神人”“真人”“圣人”,都是有著特殊人格魅力和審美效果的理想型人格。孟子將人格修養歸為“善”“信”“美”“大”“圣”“神”等由低到高、由內往外、由己及人的發展鏈條,主張存心養性、發揮善性,培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孕育“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老子認為圣人人格“光而不耀”,突顯人格精神特有的審美效應。這種對人格美的重視,意在以人格激勵方式培植人對完整生命的覺悟,突顯了內在精神培養的現實意義。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中華美育精神以人格美“化人”的終極理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藝術把領悟藝術家人格精神當作一個核心傳統。“孔子學鼓琴于師襄子”,在“習其曲”“習其數”“習其志”之上,更囑意于“得其為人”,即領會音樂蘊含的人格精神。孟子提倡“以意逆志”,也是要求人們在以自身經驗揣摩作者情志的同時,感悟其人格之美,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質。

  第三,提倡由心靈改造通向人生樂境的尋獲與感動。本性涵養、人格鍛造,終是為了人在現實中調轉心靈的方向,積極地發現和感受生機涌動、充滿樂觀活力的人生境界。因此,中華傳統美育致力于通過個體心靈修習而實現現實人生的精神安頓。《論語·先進》中關于“曾點氣象”的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寥寥幾筆便描繪了一個活潑的生命樂境,突顯出人與萬物相融自得的內心自由和精神愜意,其如朱熹所謂“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呈現了“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氣象。這種格外重視生命質量、生活境界的態度,令人生現實的改造和提升具有了更為廣闊的現實空間,因而是一種“理想型的現實價值”。

  王一川:中華美育精神傳統,在當代美育中應當主要體現為與天文、地文和人文相交融的“文心”人格的養成。在這里,它可以透過儒家、道家和禪宗的美育精神得到具體呈現。這三種美育傳統之間雖然略有差異,但總體精神是相通的,即都主張以人心去感應和順應天地人之道,達成剛柔與仁義的和諧。儒家美育精神體現在,美育的最高目標不在于戰勝他人或征服天地,而在于遵循天道以及追求含蓄之美。道家美育精神相信,美育的目標在于個體順應天道而回歸于素樸本性,不以虛妄言行去干預天道而只是回歸于天道的素樸之美。禪宗美育精神崇尚空靈之美,這與儒家美育精神和道家美育精神分別標舉個體的含蓄之美和對素樸之美的回歸不同,主要突出個體物質欲望的消解和心靈沉靜自修的重要性。

  當然,這些中華傳統美育精神作為過去時代的精神遺產,需要運用“兩個結合”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的那樣,“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進而在現代美育制度基礎上激活中華美育精神傳統,建設一種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美育方式。

  宋修見:中華美育傳統是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演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以貫之的人文化成之道。諸如崇尚“中和之美”和“盡善盡美”,重視“禮樂教化”和“耕讀傳家”,觀照“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講究“文以載道”和“器以藏禮”,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和“平天下”的社會抱負,等等。這些貫穿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美育傳統,賦予世代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盡善盡美的人生觀和崇文尚德的價值觀,形成了“以大美成大人”的中華美育精神。

  依馮友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說,以“天地大美”人文化成之“大人”就是具有“天地境界”的人,是《周易·文言傳》中“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大人;是孔子的士人、君子、賢人、圣人之說和周敦頤的“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之說中的圣人;是王陽明所言“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的“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是王國維筆下知、情、意臻于真、善、美的“完全之人物”。

  中華美育傳統追求“以大美成大人”,馬克思強調,“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可見,中華美育傳統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堅持“第二個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美育傳統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美育創新,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中華美育精神的價值規范與時代意涵

  主持人: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表達著審美活動的自由指向。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美育無疑承擔著塑造崇高、自由人格的功能,發揮著“有如時雨化之者”的功用。請談談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價值規范和目的要旨。

  王德勝:根源于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在中華美育精神內部,“和”的價值規范具體而突出。儒家十分重視音樂之“和”對于人心教化、性情氣質改造的作用。孔子強調“《樂》以發和”,主張通過音樂抒發人的情感而使情感得到恰當表達,在反復陶冶中改造人的精神。《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同樣強調情感“中和”表達之于人生現實的重大意義。

  以“和”為價值規范的中華美育精神,體現出鮮明的生命關懷意識。“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是天地之和的體現,“和”則化生萬物。儒家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為規范;道家提倡“與物為春”“飲人以和”,強調回返“天和”,這些都具體體現了對于個體生命的強烈關愛,以及對于適合人的精神安頓的生存世界的深刻把握。對于在現代社會中努力尋求個體生命積極發展、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目標的我們來說,這種“和”的價值規范和把握追求,可以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及其對于個體成長的意義,擺脫俗世計較與利益牽絆,以精神的解放與自由而恢復心靈的平和,體味生命永恒的真意。

  宋修見:中華美育精神的價值規范,內蘊著遵循美育特點、堅持立德樹人。美育具有普遍性、體驗性、情感性、趣味性等特點,需要有一個潛移默化的美的浸潤滋養過程才能發揮出提升審美素養、健全人格、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等作用,所以需要遵循美育特點,避免功利化的知識灌輸和技能強化誤區。中華美育傳統崇尚“中和之美”和“盡善盡美”,“以大美成大人”與“立大德”是互為表里的關系,要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和立德樹人的有機統一。

  王一川:中華美育精神主要體現為文心導真、文心潤善、文心成趣、文心樹信等價值規范和目標。一為文心導真,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激發人們的情感和想象力,引導人們在情感體驗的不知不覺中體味到人生真理的意味,有助于實現美育與智育的交融;二為文心潤善,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滋潤人們的道德感,使道德規范不再是外在強制,而是內化為自覺自愿的心靈愉快和精神享受,體現美育與德育的交融;三為文心成趣,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喚醒和涵養人們的人生好尚或喜好的過程,體現美育與體育和勞育的交融;四為文心樹信,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培植人生信仰或信念,并形成明晰而堅定的人生導向,體現美育與信仰的交融。

  主持人:美育實踐與現代化發展緊密相連,中華美育精神也不斷煥發出蓬勃旺盛的時代生命力。請談談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價值。

  王德勝:當今世界,由于各種功利觀念的影響,人的內在精神方向感和意義感的缺失,成為實現個體“成人”的主要問題。馬克思曾經從肯定人的創造性本質出發,揭露了異化勞動、異化社會條件下人的完整性破壞,肯定了遵循“美的規律”的創造性活動對于恢復人的本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中華美育精神高度關切個體發展的完整性,其本質與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觀內在一致。中華美育精神強調人的本性涵養、人格修養、境界提升,一方面具體化了人的精神提升方向,引導人在審美感興的生發過程中不斷展開自我精神的內在修復,逐步克服現實中人的精神流散、缺失和弱化,在精神層面形成“再度出發”的個體修養自覺。另一方面,“《詩》可以興”。“興”就是人的情感、想象等審美感興的發生,在其中具體落實育人功能、實現“成人”理想與價值,成為中華傳統美育的實踐動機。所謂“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建設性美育功能,就建立在“情動于中”“吟詠情性”的個體審美感興發生基礎上。由此,中華美育精神引導我們在深刻把握美育特殊性的同時,充分重視個體經驗活動在形成人的生命自覺和精神追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克服僅僅將美育歸為“審美之學”、藝術知識的授受活動。

  王一川:如果聯系中國古典美育中的“詩教”“風教”“文教”等傳統來學習和體會,就可以看到,不是西方美學和美育傳統中的“美”,而是中華文明史傳統本身中的“文”“文心”“尚文”才構成中華美育精神傳統的突出特點。我提出的“文心涵濡”,是說中華美育精神中有著以人的“文心”去感發“天文”“地文”“人文”,從而涵養一種以“文”為中心的審美趣味并讓這種趣味潛移默化地浸潤或涵濡到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心涵濡”意味著讓“文心”宛如雨露滋潤般地涵濡到人類個體日常言行中,并促進“尚文”風尚的整體生成。當前傳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去分析中華美育精神傳統,特別是其中的“文心”及“尚文”傳統,從中找到在當代條件下推進美育的新的動力、方法和途徑,由此建構起中國自主的美育知識體系。從“文”和“文心”角度去理解中華美育精神,意味著在現代美育手段和途徑基礎上適當激活古典“文心”傳統,把“文心”素養的養成列為現代美育的基本使命和目標。

  宋修見: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價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概括:第一,中華美育精神能夠讓青年一代在發現和鑒賞天地大美中形成一種審美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由此激發內心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情,進而從浩瀚的宇宙和璀璨的文明中確立個體生命的意義、價值、信仰,建構起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第二,傳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可以使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經典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舞劇《只此青綠》讓無數觀眾在“展卷”千里江山中感受到天地大美,對中華民族偉大的藝術與審美創造心懷敬意,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第三,中華美育精神能有力地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與美育的興盛,形成追求藝術品位和審美生活的時代風尚。一個時代的藝術成就總是和這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密切相關,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水準,反過來,人們的審美水準也能夠推動藝術家的文藝創作。所以,中華美育精神能夠激勵人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使中華民族帶著東方之美的風雅走向偉大復興。

  3.怎樣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主持人: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審美特質”,審美教育在實踐中也有著宏闊指向。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能夠引導青年人形成對美的正確體悟,為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貢獻力量。請談談,如何在美育實踐層面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宋修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更好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是關于人按照美的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并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與中華美育傳統在三個方面具有會通之處:第一,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根本任務,這與中華傳統美育教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成大人”價值目標是相通的;第二,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生產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等美學思想和美育觀,與中華傳統美學思想和美育觀對“美從何處來”和“如何創造美”的認識有內在的會通與呼應;第三,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認為美育是在勞動實踐和社會變革中展開的,這與中華傳統美育在人的整個生命活動中貫穿是一致的。從根本上說,美育不僅是一種理論學說,更重要的是一種育人實踐,而實踐正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而中華傳統美育始終都關注人的生命和生活,無論是從中國古典美學,還是百姓日常生活美學,或者是多民族獨特的美的理念與創造,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傳統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美美與共”“生生不息”的美的傳承與創造。

  王德勝:中華美育精神呈現了意義的開放性和思想的豐富性,始終處于不斷生成、積淀和豐富的過程。它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同時有著鮮明的實踐指向。具體把握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生命力,重點在于引導中國社會特別是青年人養成超拔活躍的心靈感受、積極向善的精神追求、自覺“成人”的價值意識。一方面需要真正領悟和踐行中華傳統美育重視個體本性與人格涵養的基本要旨,積極調動一切可以影響人的心性情感、作用人的精神體驗的方式,包括參與藝術審美活動和日常生活創造等,聚集和發揮精神涵養的效能,彰顯“成人”的意義。古人所謂“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說的就是人格心性的內在涵養。另一方面,“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在中華傳統美育中,人格心性涵養重在通過外化于內而觸發現實中人的本心感受,在“化”中強化人“修習自得”的精神能力。它表明,美育最為內在的本質,是它可以促使人積極地養成一種從現實的不完善中不斷找尋人生意義充實前景的審美精神,在現實的不滿足、不完整、不適應中努力保持自我生命的發展理想。就像藝術之所以成為重要的美育力量,在于它所生發的巨大精神感染力,能夠激發人內心的覺悟,讓人得以在現實的有限性中深情眺望有價值的人類精神的無限可能性,以“內在的信仰(美)”照亮現實人生的精神方向。因此,以現實人生作為美育“化人”的起點,在現實中促進人的精神改善,發展出個體精神成長的力量,是我們今天踐行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所需特別注意的。

  王一川:還是從上面提及的“文心涵濡”視角來觀照,置身在當代條件下重新看待中華美育精神及其弘揚,應當緊密圍繞“文”“文心”這個核心而展開美育實踐,以各個審美形態美育為具體實施途徑:一是自然美育,展現為自然之文心涵濡,即通過對于天地自然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個體人格;二是社會美育,展現為人倫之文心涵濡,即通過社會人倫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個體人格;三是科技美育,展現為科學技術之文心涵濡,即通過科學和技術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個體人格;四是藝術美育,即藝術之文心涵濡,即通過對于人類創造的“美的藝術”作品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個體人格。

  再就藝術門類美育而言,主要有如下途徑:一是聲文涵濡,構成音樂之文心涵濡;二是舞文涵濡,構成舞蹈之文心涵濡;三是言文涵濡,構成文學之文心涵濡;四是書文涵濡,構成書法之文心涵濡;五是戲文涵濡,構成戲曲之文心涵濡;六是畫文涵濡,構成繪畫之文心涵濡;七是影文涵濡,構成電影之文心涵濡;八是視文涵濡,構成電視藝術之文心涵濡;十是俗文涵濡,構成民俗文化及民間藝術之文心涵濡;十一是網文涵濡,構成網絡文藝之文心涵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综合网 |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不卡 | 91国自产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 久久精品亚瑟全部免费观看 |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 | 一级特黄国产高清毛片97看片 |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 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一| xxxxx在线观看 | 大学生一级黄色片 |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在线加勒比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www.欧美| 午夜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15p亚洲|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 欧美超级碰碰 |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六月花 | 亚洲精品69|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国产91丝袜香蕉在线播放 |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六月 | baoyu777.永久免费视频 | g0g0亚洲大胆肉体艺术 |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韩国免费毛片 | 九九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丝袜 | 国产女主播喷出白浆视频 | 伊人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