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姚元軍 周愛民 2024-08-28 09:22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的文明積淀形成并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創新科學的方法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斷涵養新時代公民道德,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堅定文化自信,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文化立場。習主席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明,擁有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擁有古圣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其中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倡導的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之中,成為全體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實踐的鮮明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道德滋養。
在傳承中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既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創新,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社會相適應,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恒魅力。要科學分析和把握中華傳統美德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中華傳統美德新的時代內涵,更好傳承崇德向善、修身養性、勤儉持家、愛國敬業、耕讀傳家、孝老愛親等中華文化基因,實現以德化人、以美育人。要適應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創新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表達方式,在保留傳統價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加快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美德從“館舍天地”走向“尋常百姓家”,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要努力探尋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積極促進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將中華傳統美德蘊含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貫通起來,進一步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土壤。
在傳播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必須注重教育引導,強化宣傳效果,推動道德實踐養成。要充分發揮教育引導作用。健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相結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把家庭教育作為人生道德修養的第一課堂,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凈化社會風氣,端正價值導向,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各司其職、同向發力、相得益彰。要重視輿論宣傳導向。加強對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各類先進典型的學習宣傳,尊崇褒揚英雄模范,關心關愛先進典型,激濁揚清、弘揚正氣,以各類先進典型引領道德風尚,以正確輿論營造良好道德環境;堅持以文載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發揮優秀文化產品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潤物無聲傳播真善美;綜合利用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媒體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傳統美德宣傳教育,切實增強輿論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要推動道德實踐養成。開展弘揚時代新風和移風易俗行動,深化群眾性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誠信建設,在對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養,讓中華傳統美德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實踐之中,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