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王利明 2024-09-20 09:10
近來,我仔細閱讀了一些落馬官員的懺悔錄和悔過書,其中談論最多、感慨最多的就是無隙不鉆的誘惑。正是由于難以抵擋誘惑,這些官員被誘惑俘虜,最終成為階下囚。通過閱讀,我發現這些官員落馬的經歷具有相似性,即他們一般都是先收取小利小惠,然后漸漸對財禮來之不拒,心存僥幸心理,認為發生在兩人之間的事,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最后東窗事發,悔之晚矣。
“立名于一世,失之僅頃刻。”每每讀到這些落馬高官的事例,我都會從內心產生這樣的感慨。如果一個人貪念過強,自律不足,制度再好,也無法防止他鋌而走險。故而,要扼殺貪腐,必須加強官員的自律。
在自律方面,最重要的是應該養成儒家倡導的“慎獨”觀念。“慎獨”是儒家學說中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它最早見于《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何謂“慎獨”?望文生義,就是指要謹慎獨處,但其實“慎獨”的含義并不限于此,它更多地強調個人一以貫之的自律和修身。“慎”就是指修身,“獨”就是指個人的一種修為。“慎獨”強調要靠自我約束、自我要求而實現自律,即使獨自居處,也能防微杜漸,嚴于律己,謹慎行為,無惡加身。按照劉少奇的解釋,“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自工作時,也不干壞事。“慎獨”表現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這種行為不是靠外界的強迫而是個人內心的一種追求,甚至是一種終生的修為,貫穿人生的始終。“慎獨”還表現為要從小事著手,“不可須臾離”。概括而言,“慎獨”指的是人們在細微處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正如程蒙端所言:“幽隱細微,必慎其幾,是曰慎獨。”
為何要“慎獨”?答案無他,“慎獨”是修身之本,是儒家“入德之方”,是堅持自我修身的標準。按照梁漱溟的看法,儒學是“唯在啟發各人的自覺而已”“孔門之學就是要此心常在常明,以至愈來愈明的那種學問功夫”。儒家倡導自省,“人內以自省,宜有懲于心,外以觀其事,宜有驗于國”。君子只有堅持“慎獨”,“由仁義行”,不斷修煉,才能夠實現孟子所說的“人人皆可為堯舜”。后世學者曾將“慎獨”作為孔孟修身的精要。明末劉宗周說,“自昔孔孟相傳心法,一則曰‘慎獨’,再則曰‘慎獨’”。明朝思想家呂坤曾言,“不在獨中慎起,此是洗面功夫”。中國歷史上一些踐行“慎獨”者,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其對自己嚴格反躬自省也成為人們標榜的對象。比如,曾國藩在去世前,總結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在這四條中,“慎獨”是根本。
“慎獨”要求個人做到表里如一,在人生的舞臺上始終以真面目示人,不能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慎獨”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這是對個人意志、品質的考驗。正如明末思想家李二曲所說,堅持“慎獨”,不能“以為鬼神不我覺也。豈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就是說,紙是包不住火的,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慎獨”就是要求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后,個人都要始終追求善行,始終修身養性,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在此方面,東漢“楊震四知”的故事廣為人知。這故事說的是,楊震在赴任荊州刺史的途中經過昌邑,他曾舉薦的王密時任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我了解你,你并不了解我,這是干什么?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并說,“自古以來,君子慎獨”。既是,不能以無人知道而做違背良心的事情。一席話說得王密羞愧難當,趕忙起來謝罪,收起金子走了。楊震巧妙地拒絕了王密的重金,也表現出他君子“慎獨”的操守。歷史上的清官都可能有過與楊震一樣的經歷和抉擇,這種氣節應當來自于楊震所說的“慎獨”觀念。
“慎獨”要求有一種敬畏之心。這種敬畏是對規矩的敬畏,是對天理的敬畏,是對內心道德要求的敬畏。所謂“俯仰無愧天地”“不畏人知畏己知”。有了敬畏心,才能真正地嚴格要求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看看那些貪腐的落馬高官,就知道他們無底線思維、無畏懼心理,理想、信念喪失,滿腦子都是人生在世及時行樂的思想。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大權在手、身居高位,任何人也對他奈何不得,心中沒有任何顧忌,沒有什么紅線不敢碰。可以說,一旦失去對法律、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就很容易違法亂規。故而,必須要有敬畏法律、敬畏規矩之心,只有這樣,才有自律的動力。
“慎獨”也是一種人生目標。“慎獨”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修行的方法,也為人們提供了修身的目標。短短兩個字,為每個人都樹立了努力的方向。“慎獨”難,關鍵在于它沒有外在的、有形的約束,即便是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也要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古往今來,真正能做到“慎獨”的人,其實并不多。“慎獨”作為一種高尚的境界,仍然是我們需要倡導和追求的。“慎獨”是一種自律精神,提醒我們應當時刻保持理想和境界,強調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要不斷自覺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到“處世當無愧于心”。因此,在今天提倡“慎獨”、踐行“慎獨”,對于督促人們嚴于律己、淳化道德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