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改革動能和制度保障
來源:四川日報作者:陳敘 2024-10-14 09:38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價值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就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具體安排,為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強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迫切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也是總體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必然要求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體制機制是為了保障黨的文化領導權,協調政府和社會,文化組織和機構之間的權益分配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它會受到經濟社會基礎、技術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既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要保持開放性,及時順應時代變化而調整,不斷釋放發展的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面對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擔負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必然要求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大的改革動能。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強國建設的社會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客觀存在,快速的現代化需要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來調適人民的精神生活,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發揮社會整合的效應;另一方面,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不足,供需失衡等問題仍然存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傳播形式不斷涌現,深刻改變著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方式,重塑了媒體形態、輿論生態和文化業態,給我們加強文化價值觀念的引導和新聞輿論工作帶來挑戰,同時也為我們搶抓數字化轉型機遇、打破工業化初期構建的國際傳播秩序、爭取國際話語權提供了可能。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化遭遇逆流,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以新的文明觀搶占道義的制高點,破解西方中心主義和文明沖突論,構建全球文明倡議的踐行機制;另一方面面對大國博弈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之間的競爭,應回答如何提煉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識,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歸根結底只能通過改革創新,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煥發文化發展的動能。
突出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強調信息技術發展對改革的驅動力
文化既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也具有產業屬性。既要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也要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既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又要超前布局加強引導。改什么、怎么改,考驗著黨的戰略眼光和政治定力,需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指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六個堅持”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引。
改革具有動態性和有一定的歷史延續性,包括文化領域的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等方面進行任務部署,圓滿完成了改革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三個制度兩個機制,新時代新征程的改革緊緊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更加強調頂層設計和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文化改革的總目標更加簡潔明晰,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的同時,更強調以制度建設來支撐改革發展,適應信息技術革命新趨勢。
具體而言,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原則上,其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改革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要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到文化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去。其二是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改革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們的文化自信就來源于我們的文化主體性。要將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夯實中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其三是激活文化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以人為主體的承載和創新創造。此次改革特別強調信息技術變革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驅動牽引,為了適應新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有利于專業文化人才培育成長的環境,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現全面徹底的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同時也要暢通普通群眾參與文化創造活動的渠道和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
堅持系統集成和問題導向的統一,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既堅持系統集成,又強調重點突破和問題意識。意識形態決定文化方向和發展道路。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才能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理論創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如何用中國道理闡釋清楚中國實踐,把中國道理提升為中國理論,從而更好掌握理論話語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加強調集成性的理論“創新工程”和自主知識體系。新聞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生產傳播的重要載體形式。媒體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已推進十余年,各級主流媒體在內容采編、技術應用、組織架構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仍存在融合不力、效能不高等弊病,改革進入深水區,要求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產生真正的化學反應,通過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著力解決基層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給不匹配,公共文化設施閑置等問題,強調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著力解決文藝創作有高原無高峰的問題,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著力順應新技術帶來的融合發展趨勢,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文化體制機制變革提出了新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列,足見其重要性。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網絡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涉及多種形態,管理權限卻歸屬多個部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給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因而強調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
世界文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對大國博弈,需要我們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民、企業、高校等個體和機構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載體形式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更加真實、多元、立體的中國形象,因而要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作者系省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