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文化哲學意蘊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丁立群 2024-10-14 10:25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從文化哲學的視域來看,新質生產力則是包括技術生產、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在內的完整系統。其中從廣義的角度看,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我們可以統稱之為“文化”。我們需要關注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外部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這種作用關系包括:宏觀上,文化環境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中觀上,文化對新質生產力結構要素的作用;微觀上,勞動者頭腦中的文化觀念對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作用。
在宏觀上,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在一個社會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上層建筑如“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它們又都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點明了文化上層建筑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即文化環境對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具有制約作用。文化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曾考察了各種社會樣態中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他們發現,以象征意義為核心的文化并不是機械地由技術發明、生產力和經濟狀況決定的,或者說僅僅是生產力和經濟狀況的被動反映。恰恰相反,文化經常是影響技術進步和應用,進而影響一個社會的經濟狀況的主動因素。在相同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要素結構形式下的生產力,在一種文化傳統和文化氛圍中能夠充分發揮它全部的潛力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在另一種文化傳統和文化氛圍中其潛力就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受到阻礙。
在中觀上,文化元素和文化環境的作用可以影響構成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結構。正如上面所說,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這里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即是指生產力最優要素組成的最優結構,如用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培養的勞動者、高科技智能化的生產資料和新的勞動對象的最優組合,以及把它們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產領域形成新業態,如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生產領域。但是,新質生產力需要的諸要素能否組合起來、能否得到最優化組合、能否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產領域,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這些都要受所處文化環境和所含文化要素的影響和制約。例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極大地釋放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尋求生產力要素的最優化及其組合成的最優結構,自覺地尋求、創造經濟新業態。
在微觀中,文化環境可以直接內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勞動者的思想觀念,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內在作用力量。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勞動者是最活躍、最主動、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勞動者的思想文化觀念對于勞動者的活躍性、主動性和革命性具有重要意義。就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過程來說,由勞動形成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并不是一種外在的關系,而是一種內在的包含關系:一方面社會文化不是勞動和生產力之外的存在,而是勞動和生產力的內在規定性;另一方面,人的勞動以及社會生產力如果不能內在地包含文化的規定性,就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毫無差別,就不可能成為人自由地改造自然的活動。這正是人的勞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意識和文化是理解人類社會的前提,是“最蹩腳的建筑師”與“最靈巧的蜜蜂”的本質區別。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對文化作為生產力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及推動這些條件內化形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必須給予充分重視。這就要求我們構建符合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想文化觀念,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夯實思想文化基礎。
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創新、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創新。所有這些創新都需要以一種創新型文化作為基本條件和背景。所以,我們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轉換為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文化,特別是要突出文化的創新性品質。一是要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活力,體現繼承性、民族性,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特點和要求,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現實文化相融通并賦予其新的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二是在思維類型上,要提倡創新性的發散式思維方式,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所以,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文化思考應當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基本背景和理論框架,進而發展容納新質生產力核心內容即技術革命性突破的文化。三是在管理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鼓勵學術思想的創新,倡導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總之,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要加大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丁立群,系黑龍江大學哲學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