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審美實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李安 2024-10-18 09:20
中華大地上曾經生活著如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黨項、契丹、女真等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與漢族漫長的交往交流中不斷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文化認同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共同創造、精心培育、不斷發展所形成的多元一體文化。
書法藝術衍生于漢字,是中華文化中極具辨識性的璀璨明珠之一。書法藝術就是各民族共同審美實踐的產物,在不同歷史時期,書法推動了各民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碑,就發源于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歷史上,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代表的統治者,深深折服于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在其王朝推行著漢服、說漢語、寫漢字,最終誕生了魏碑這一與帖本書法不一樣的、剛健險峻、豪放質樸的書體。魏碑藝術是漢文化與鮮卑文化融合的典型,是漢民族與鮮卑民族共同審美實踐的結晶。此后,魏碑與以“二王”為代表的帖本書法相互影響融合發展,共同促成了唐楷法度的形成。“南帖北碑”因此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兩面旗幟。類似的還有在云南曲靖發現的《爨寶子碑》(刻于405年)和在云南陸良發現的《爨龍顏碑》(刻于458年),這兩塊碑的所在地是“爨人”所在的區域,其創作者是彝族。彝族人學習漢字書法與鮮卑族不同,別開生面,豐富了碑體書法內涵。
元清兩個朝代的人民也在共同的審美實踐中推動書法藝術發展。元朝建立不久,忽必烈即命程鉅夫尋找“遺逸”,程鉅夫開列的名單上,第一位即是書法家趙孟頫。在趙孟頫等人影響下,元朝出現了如契丹族耶律楚材、蒙古族康里巎巎等優秀少數民族書法家。清朝的統治者自小就接受漢文化教育,對書法尤其喜愛。如乾隆一生廣泛搜羅名帖法帖,將他最喜愛的帖子藏于“三希堂”,以至朝廷內外,都以寫一手好的書法為榮。由此可見,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長期以來,不同民族對書法的審美實踐共同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也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那么,何謂審美實踐?審美實踐是指人們有目的地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組成部分。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中提出,通過審美實踐,“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而且就在這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在自己實踐中“復現”“證實”自己,形成了具有能動性的審美關系。
與書法一樣,唐詩也是不同民族共同審美實踐的產物,是特定時代中華民族融合的文學產物,也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藝術創造。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杰出代表,唐詩整體上對剛健質樸的北朝文化、清新流麗的南朝藝術、熱烈絢爛的域外文明兼收并蓄。唐代文化胸襟博大,出現了“胡越一家,自古未有”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玄宗繼承了唐太宗開放的文化政策,民族文化交融由中原拓展到江淮流域和天山南北地區之外,與中亞、南亞和東亞各國也進行頻繁的交往。唐初魏征提出了“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的文學主張,這一愿景在唐詩中得以實現。唐之前及初唐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接觸、碰撞、交匯,成為唐詩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的一大前提。
梁啟超曾說過,“產生出一種異彩”的詩歌是“經過一番民族化合以后,到唐朝才會發生。那時的音樂和美術,都很受民族化合的影響。文學自然也逃不出這個公例”。美國漢學家謝弗所著的《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就記載了多種唐朝的外來物品,這些外來的風物、民俗、藝術、在唐詩里隨處可見。如王翰詩“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裝”提到了漢人著胡服,岑參的“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王建的“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分別寫到胡人、漢人奏胡樂的情狀,李白《少年行》《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等詩篇既呈現了胡姬這一特殊民族形象,也生動展示了胡人在漢地的產業形態。至于葡萄這一當時代表性外來物產,在唐詩中更是屢見不鮮。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唐詩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成為海外華人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與情感的紐帶。
不僅僅是書法和唐詩,千百年來,音樂、舞蹈、建筑、服飾等幾乎所有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實踐,無不包含各民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彼此學習和吸收包容。中華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土壤,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根脈和基因,是因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引領下,民族團結、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提升,這一成就的取得同樣也是中華文化認同的結晶,同樣也得益于各民族共同的審美實踐。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在傳統文藝的基礎上,基于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進行內容生產和美的創造,使得影視動漫、網絡文藝等新文藝形態得以迅猛發展,虛擬美學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并存,各族人民以共同的審美實踐,以新的媒介形態拓展了審美空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面向未來的時代內容。
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始終是根脈與魂魄。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