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 2024-10-20 09:35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17日下午,總書記來到桐城的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他說,來這里看一看,很有感觸。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可謂聞名遐邇、代代流傳。根據《桐城縣志略》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土地糾紛。張家寫信向遠在京城的張英求助,張英回復了一首“讓墻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張家人豁然醒悟,主動退讓三尺,吳家備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六尺巷”。六尺巷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人們敬佩張英的胸襟氣度。它讓后人懂得了謙讓是美德,是人際關系的調節器。與古人相比,我們現代人應當有更寬闊的胸懷和氣量,應當保持更高尚思想境界,自覺弘揚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社會是個大家庭,人們由于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經歷等不同,思想觀念、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相互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對此,要樹立寬容和包容的心態,學會用“退一步”換來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人為了一個座位、為了一個先后而大動肝火,出言不遜傷了和氣;有的一言不合老拳相向,持刀舞棍大打出手;有的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糾纏不休、逞強斗狠,甚至釀出血案,實在令人唏噓。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少數人的道德水準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他們雖然懂得如何保護自身權益,卻忽視了社會公德、他人的利益,容易意氣用事、魯莽行事。等到將小事釀成了大禍,后悔莫及卻為時已晚。很多矛盾糾紛其實只要冷靜下來想一想,雙方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大多可以 “一笑泯恩仇”,得到圓滿解決。
事實上,理想的社會關系并不是“非黑即白”,往往存在著彈性空間。對于人民內部矛盾,我們要汲取六尺巷體現的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善于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多些冷靜、少些沖動;多些忍讓、少些沖突,做到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避免因小失大、輸掉人生。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之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目標任務,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內容載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這意味著,需要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弘揚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等傳統美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各地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發力、不懈努力,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增強公民道德素質。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精神養分,弘揚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等傳統美德,積極爭當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切實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時時處處謙讓他人、友善待人,積極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攜手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在中華大地上更加蔚然成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