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華文明 筑牢文化根基
來源:中國文物報作者:馮朝暉 郭曉蓉 2024-11-01 10:55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加快完善法規制度體系。
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實證中華文明悠久歷史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自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掘起步,中國現代考古學已走過百年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考古發掘項目1.2萬余項,良渚、石峁、二里頭、三星堆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重要進展,考古研究最新成果納入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步履鏗鏘。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力實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持續推進。近期,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發現大批量“萬年陶器”,河南永城王莊遺址發現距今約5000年的超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實證了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的發展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在多地探索施行、逐步完善,為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促進了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同頻共振。文物考古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持續推進,考古專業人員和技師隊伍的培訓以多種形式開展,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山西、陜西、山東在特定高校探索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模式,學生免除學費,畢業后定向到基層文博事業單位就業。各地文物保護和考古機構普遍加強,筑牢基層人才隊伍根基。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曾經的考古現場搖身一變成為市民休閑的遺址公園,日益成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場所。數據顯示,全國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3年接待游客總量超6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5%。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對遺址原貌的真實性展示,更能將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為公眾聽得懂、看得明、說得清的“中國故事”。
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考古博物館、《何以中國》《尋古中國》等文博節目、別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考古夏令營、考古研學游……考古成果以更加鮮活的方式走進廣大群眾日常,滋養人民美好新生活。
秉持敬畏之心,推動系統性保護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綻放時代新光彩。文物系統性保護全面加強,“應保盡保”理念漸入人心。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壯美中軸線盡現大國首都氣象和中華文化魅力。橫跨15個省份的萬里長城,存續兩千多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變遷,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象征。“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40年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頒布實施,近300項保護維修項目相繼竣工,近7000名長城保護員堅守在長城沿線,科技手段日益賦能長城保護,古老長城煥發時代新貌。
經過70多年的努力,重要石窟寺重大險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體保護修繕、載體加固與環境治理、數字化保存與監測卓有成效。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逐步構建全面普查、專項調查、空間管控、動態監測相結合的資源管理體系,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強化文物保護空間管控要求,實現“一張圖”管理。文物資源版圖更加清晰完整,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物與科技融合,構建“大保護”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文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文物與科技結合日漸緊密,科技對文物工作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突顯。文物事業著眼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立足于賡續中華文脈、建設現代文明,踐行“大考古”、抓好“大保護”,回應時代所需、人民所盼、世界關切。
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調控等技術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脆弱出土文物現場無損提取、紡織品遺跡現場鑒別技術日臻成熟。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無人機到顯微鏡,從浮選植物遺存到古DNA捕獲技術,多學科協同的理念業已成為新常態。科技考古在提高考古學研究水平、拓寬考古學前沿視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考古發掘方艙、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等一批專有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實現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
今年9月,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試掘啟動,繼整體打撈出水后,進入考古發掘、文物整體保護和博物館建設規劃的新階段。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邁進世界先進水平,甲午沉艦、圣杯嶼沉船等水下考古取得多點突破。
加大保護督察力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線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筑牢文物安全底線是建設文化強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多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和直接責任,著力防范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構建國家文物督察體制,強化文物行政執法,保持嚴厲打擊文物犯罪的高壓態勢,健全文物防災減災體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線,文物安全狀況持續向好。
時間的長河中,有一群人也在用實際行動為文物保護和文明傳承保駕護航。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第六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公布,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村民等25個團體和個人入選。以他們為代表的廣大文物安全工作者,扎根基層、甘于奉獻,全情守護文物安全。
站在浸潤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大地上,不斷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各項工作,必將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