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人類思想之源 發掘人類文明傳統——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開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陳雅靜 劉越 2024-11-13 17:58
11月7日上午,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L層大議會廳里氣氛莊重熱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教育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希臘文化部、希臘雅典科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這里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臘總統卡特里娜·薩克拉羅普盧分別向大會致賀信。
本次大會以“古典文明與現代世界”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古典學領域專家學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以及部分國家駐華使節等600多人參會,旨在促進全球文化交流、推動文明互鑒,深化古典學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在書面致辭中向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她說,世界古典學大會為世界古典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橋梁。她提到,從《詩經》到《特洛伊史詩》,從老子的《道德經》到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先賢的偉大作品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重讀經典,是對認知自我的一種邀約,從孫武撰寫的《孫子兵法》到希臘的德爾菲神廟鐫刻的箴言都如此呼吁。孔子和蘇格拉底共有的智慧將泰山之巔與雅典衛城隔空相連,而這兩處先賢傳道授業的場所在1987年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阿祖萊強調了經典作品的價值,高度肯定了中國對教科文組織的支持,并對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貢獻表示感謝。
希臘雅典科學院代表團團長西奧多羅斯·帕潘赫利斯在致辭中討論了古典傳統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以及中希兩國在古典傳統研究中的合作。他表示,古典傳統對于當今社會的影響和塑造具有獨特而非凡的意義。中國作為擁有最輝煌古典傳統的國家之一,可以給古典學者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中國的古典傳統仍然保持著生機與活力,在現代中國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他說,本次會議由中國與希臘攜手共同舉辦,不僅是會議的一大特色,更是其非凡意義所在。實際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希臘,古典傳統早已深深滲透進人們的文化觀念之中,成為一股持久而強大的力量。我期望能夠進一步深入理解當今中國與其輝煌的古典傳統之間的緊密聯系。身為雅典科學院的一員,我對受邀參與并共同籌辦此次會議表示敬意。堅信本次會議將成為中希兩國間一系列文化、學術及科學交流活動的良好開端,這些交流活動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產生深遠而顯著的影響。
開幕式發言環節,來自希臘、德國、俄羅斯、美國、英國、中國的六位學者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精彩發言。
希臘雅典科學院文學與藝術部院士馬諾利斯·科雷斯探討了古典學的定義和擴展,以及古典學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提到,古典學是人文學科中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古典語言學,它是對希臘語和拉丁語及相應的文獻和重要著作的研究。科雷斯強調,近幾個世紀以來,古典學延伸的科學領域非常之廣,包括碑銘學、紙草學、語言學、古代藝術史、考古學等等。這些研究對于了解中國文化至關重要。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文化,還需要對現存的所有物質證據進行系統的研究。科雷斯認為,古典學科應當在學校和大學教育中占據更大的比例,以提升年輕人的精神境界。
德國慕尼黑大學副校長、漢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葉翰討論了中歐古典學的合作,以及中國古典學在全球古典學中的地位。他認為,中國的古典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需要基于古典學這個詞,進行更加精確的定義。葉翰提到,在英國,古典學是一個領域,不僅僅是文學,還包括關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方方面面的研究。他強調,研究古典學,其實是研究過去歐洲社會的各個方面。葉翰還提到,中國的古典文學堪稱典范,因為它對于中國語言的發展影響深遠,很多的諺語都源自中國古典文獻,這就是定義何為經典的主要標準。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瓦列里·彼得羅夫討論了古典文化周期性復興的理論。他提到,齊林斯基提出的古典文化周期性復興的獨特理論,指出人類歷史當中有三次“人”這一概念,成為時代實踐倫理的主旋律。齊林斯基冀望未來的第三次古代文化復興。彼得羅夫說,世界古典學大會重燃了人們對古典學的熱情,激發了人們對古典文化復興的熱切期待和實踐探索。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亞洲研究教授柯馬丁分享了在全球不同學術世界中的感悟,強調比較古典學的重要性。柯馬丁長期致力于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并對全球古典文學充滿興趣。他認為,中歐在古典學領域需要有更好的合作,因為中國古典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柯馬丁提到,7年前,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他擔任該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以來已經帶了數百名博士生到中國,并且邀請了7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他們大多數是第一次來到中國,研究者當中有研究古希臘、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希伯來、印度、日本、埃及、波斯、埃塞俄比亞文化的,也有研究古亞美尼亞、阿拉姆語、敘利亞語、阿拉伯語、瑪雅語和梵文文本的。柯馬丁認為,通過了解和研究其他古代文明,不僅豐富了學者的研究,也促進了對中國和古希臘等文明獨特性與共通性的深入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可以為全球古代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促進相互理解和啟發。柯馬丁表示,未來將在保持專業深入研究的同時,加強與其他研究領域的交流,創建跨學科和比較研究平臺,推動將中國古代文化納入全球比較古代學范疇。
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學系希臘語教授蒂姆·惠特馬什討論了古希臘文化成為古典社會典范的過程。他認為,在西方世界,古希臘堪稱古典的社會典范,其文學藝術和哲學自2000多年前創作以來,一直被研究和推崇。惠特馬什提到,一部作品要想成為經典,不僅它本身要具有巨大的內在價值,更需要后世對其進行系統推廣。如果沒有古代那些具有巨大內在價值的作品受到推崇,后世文化也就無法造就經典。他強調,古典主義,實際是古希臘人自己創造的。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古典學研究分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探討了古今之變的問題,以及古典學在現代世界中的意義。他提到,本次大會的主題“古典文明與現代世界”實際所面對的基本問題是古今有別,但是古今之變并不是現代人才有的生存感覺,而是古已有之。劉小楓強調,中國先秦哲人有“古今異俗”的說法,古希臘羅馬經典作家類似的古今對比同樣并不少見。古人與現代人對生活方式嬗變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呢?他認為,澄清這一問題對于今天如何理解古典學至關重要。劉小楓還提到,荀子相信有永恒不變的自然正當,道是衡量古今最為正確的標準,世人如果離開正道,任由自己的內心選擇行為,是禍是福那就難料了。他認為,中西方的古典學都不應是惟古之學,而應是為今之學,共同承擔著連接古今、融匯古今之變的歷史重任。
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與會學者還將圍繞“古典文明的義理與精神”“經典互譯與解釋”“古典語文與古典學傳統”“古典學與文明互鑒”“古典學與經史傳統”“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的倫理對話”“古典智慧與數智時代”“古典學與人類未來” 等議題,深入交流、坦誠對話、凝聚共識,合力推動古典文明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展現新的時代價值。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