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國本位與世界身份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汪長明 2024-11-15 09:34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構建體現中華文化主體性,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
保持歷史主動,堅守中華文化“時代方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地位和世界影響力。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在其代表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將世界文明劃分為八種主體形態——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以儒教文明為核心標識的中華文明世界性身份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國際政治領域,都具有無可替代的“文明話語”身份和“文明敘事”功能。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在文明與文化的持久“對話”中,文明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知識的升華。無論從保持中華文明歷史連續性,還是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乃至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看,都離不開加快建構基于文化主體性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我們要以歷史自信的文化精神和歷史主動的積極作為,堅守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主體性地位,從中華文明的文化體系和思想體系中,不斷汲取豐富厚重、澤被后世、惠及世界的文化滋養和文化精華,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堅持中國本位,構建中國話語“世界身份”?!爸袊灾髦R體系”是一個宏大話語框架與完整敘事體系,本身就蘊含著隸屬中國的知識自信和面向世界的開放胸襟。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中國”是知識體系的行為主體,具有客觀性;“自主”是知識體系的精神支撐,具有主觀性;“知識”是知識體系的話語本體,具有自含性;“體系”是知識體系的屬性描述,具有系統性。這種“四位一體”的特征賦予“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主體與客體、過程與結果、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只有堅持中國本位和自主定位,掌握知識生產的“中國導向”(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主導權),以源自中國的原創性知識賦能中國話語體系走向世界(話語權),才能講好中國故事,為國家形象建構和國家軟實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話語力)?!爸骺鸵恢隆?,既需要廣大知識生產者尤其是學者具有文化使命意識和家國情懷,為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堅實有力、生動鮮活,具有理論穿透力的原創性知識產品;又離不開國家在文化傳播體制機制建設、學術制度環境優化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將知識自主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國家聲音”之時代洪流和“世界身份”之文化鏡像。因為本質上,每一位知識生產者,其知識產品一旦走出國門開展跨文化交流,都具有或多或少、或官或民代表國家的身份標識,他們是中國文化傳播的“話語發起人”和“形象大使”。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學術“知識自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币虼?,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者要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基礎上,不斷增強自身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力、闡釋力、表達力,創造彰顯思想高度、將中華文化的要素揭示轉化為學術表達,具有理論深度、將中華文化的現象語言轉化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本語言(理論話語),體現人文溫度、將中華文化系統中蘊含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公之于眾”,提升現實銳度、發揮中華文化資源惠澤萬世、匡濟天下的濟世功能,錨定價值向度、以中華文化中的普世價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高質量知識產品,以自信之狀態、行自主之表達、發思想之先聲、奏時代之強音,為構建基于文化主體性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原創性學術智慧。這是國家和時代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與深切召喚。
創新文化傳播,提高中國聲音“國際音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眰鞑ビ绕涫强缥幕瘋鞑ブ灾匾谟趥鞑ゾ哂小爸R轉移”功能,是實現知識社會價值及社會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傳播這座橋梁,知識的社會功能將萎縮甚至喪失。創新中華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文化故事,需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傳播主體(誰講)、傳播客體(傳播內容,講什么)、傳播媒介(通過什么講)、傳播語言(話語體系,怎么講)等層面集成發力,主動作為、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綜合施策,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效能,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話語力、影響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實現從單一主體敘事向雙重主體敘事(受眾→授眾)、單一語體向多重語體(即多語種轉化)、單輪驅動向雙軌并進轉變(即自我傳播+他者傳播)。概而言之,創新文化傳播,提高中國聲音“國際音量”,有賴實現以下幾點:傳播主體多元化,從自我本位向受授一體轉向;傳播客體符號化,從文化形態向文化標識轉向;傳播媒介融合化,從單一介質向融合介質轉向;傳播語言多態化,從主體敘事向客體敘事轉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學術研究部副部長,副研究館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