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思維形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索
來源:羊城晚報作者:林彬 張喆宇 唐世丹 2024-11-14 09:46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范疇,是推動各層級、各領域工作實現全局性調控,形成系統全面、邏輯縝密、內涵豐盈有機體的“定盤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之源,是實現以承續促改革、以共治促共享、以涵育促治理的關鍵抓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系統集成思維精準鉚合,既是突破閾限、動力聚合、協同貫通的核心運維,更是鞏固中華文化立場坐標、形塑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新圖景的有效路徑。
一、鑒往知來,以動態的前瞻思考把握傳統文化發展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敏銳洞悉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以科學的戰略預見未來、引領未來。當前,世界文化多元交織,斑駁發展,各種文化形態交融互鑒又標榜競逐,顯示了文化激蕩的新圖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態勢下,意識形態、發展道路、民族精神、國家形象成為大國文化斗爭的新場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向應由“文化自覺”進階“文化先覺”,以騁目明察、理性思辨與敢于作為的前瞻思考,以鍥而不舍、博知深究與廣泛觀照的能動意識,去感知體悟,去交流碰撞,去探源歷史,推動不同國家、地區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拉近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中華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世界級熱搜”,真正做到“向史而新”,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生命力,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是目標精準,深耕圈群化傳播。主動洞察、深入交流,把握不同年齡圈群的情感共鳴點,調查研究多元化的審美形態與價值取向,借助數字化技術,整合圈群特征與屬性,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適性匹配,同時開展爆款化、IP化改造,依托高黏合性的網絡平臺算法推薦,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準圈群化傳播。
二是場域精準,挖掘交互式體驗。將沉浸式互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采用藝術形式復現、文化元素重塑、多態藝術表達等創意營造方式,搭建集“藝術+文化+交互”為一體的綜合體,實現認同凝聚、興趣虹吸與迭代可持續,利用文化符號的多元流變,全方位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體傳播。
三是方式精準,聚焦文創產品孵化。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資源的精神內涵,使文化創意產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例如設計開發中醫藥DIY香囊、草木筆記、昆劇積木等,充分結合時代發展所需,將潮流文化和審美風尚有效銜接,拓展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
二、認知“破圈”,以高度的戰略視野集成傳統文化價值傳播力
從大眾傳播時代到快速流變的數字傳播時代,社會文明從本質上發生了由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的轉向。社會的結構性轉型催生“情緒極化”“后真相”“圈層文化”等全新群體表征,認知競爭逐漸成為文化競爭的“顯性基因”。
認知是衡量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實現認知“破圈”成為關鍵核心議題。一是集成全局性文化戰略視野。始終堅持大局“一盤棋”,充分發揮群體組織黏性,充分激活傳統文化創造活力,為傳統文化注入不竭傳播動力。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選修課,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絕學”。二是集成功能性文化戰略視野。基于文化發展規律深刻洞察文化發展大勢,準確識別制約和促進傳統文化發展的功能要素,聚焦重點,綱舉目張。例如充分發揮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研究和傳播功能,推出一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文化藝術作品。三是集成情感性文化戰略視野。始終注重“儀式傳播”與“情感互動”,實現實時性、跨地域性、主題性和社區化的信息互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更為廣闊的機遇。高校可充分利用資源平臺優勢,將著漢服、點朱砂、行古禮、誦經典、拜師禮等多種儀式融入新時代育人教育中,于系列活動中厚植青少年的文化情懷與愛國擔當。
三、互鑒融通,以審慎的開放格局升華傳統文化內驅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要著力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力、影響力。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文化主體性的立體觀照,是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式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厚植人類精神生活范式性創制和超越性智慧的“文化現代化”。
文明交流互鑒,創造的是兼具強大生命力和承載包容性的文化生命體。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活力源泉,作為超大規模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與世界各國在不同地區、領域、組織均有不可分割的強關聯性,交往活動日益深入、經濟聯系愈發密切、要素聯系更加凸顯。我們要時刻注意系統思維的“邊界性”,推動不同文明在交流、對話、互鑒中和諧共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把握文明的本質,領會文明的真諦。與此同時,嚴防西方的文化殖民以及價值觀霸權,要在包容開放中自覺夯實國家文化安全意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筑牢文化安全的底線,不斷夯實國家發展的文化根基。要通過柔性治理,實現多維引導。靈活運用柔性治理的方式方法,合理引導,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通過高效的鏈條機制,實現可持續的文化自信與認同。
(作者:廣東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 林彬,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喆宇、唐世丹)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